上午的主论坛由I-AIIG副院长肖茜主持,I-AIIG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梁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支持机构致辞。
在发布环节中,I-AIIG首席专家、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曾毅代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联合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何鴻燊海量数据决策分析研究中心、SPARK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慕尼黑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新加坡管理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中心、非洲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发布了“面向气候行动的人工智能原则”共识。该共识强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和生态可持续的未来。该共识首先提出了6项价值观与原则:分别为对人类与生态有益,节约能源,保护隐私,公平与公正,促进教育、培训和就业,共享与协作。随后提出了针对人工智能赋能气候行动的7项建议:分别为促进气候分析与预测,促进能源节约,助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温室气体吸收与碳存储,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赋能能源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助力建立有益于控制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与政策。作为该领域首个由国内学术机构领衔发布的原则性文件,该共识得到了诸多国内外专家和学术机构的高度评价,相关伙伴机构将依托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合作网络(AI for SDGs Cooperation Network)成立“面向气候行动的人工智能工作组”,并将邀请相关产业加入,由来自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科技政策、数据与人工智能伦理等交叉学科的专家和产业共同推进原则的落地实践。

曾毅研究员发布《面向气候行动的人工智能原则》
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UNEP)原执行主任、挪威原环境与外援大臣Erik Solheim先生提出了解决环境与气候问题的“4B”方案:即Business(商业),近年来一些企业先于政府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Brussels(布鲁塞尔,这里指欧盟),在应对气候问题方面欧盟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使绿色投资更加便利,事实上,欧盟绿色新政正逐渐成为欧洲国家共同发展的粘合剂;B(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目前正在快速走向绿色转型的轨道上,在绿色农业、电动汽车、交通等方面发展迅速。B(Beijing,中国),中国当前在环境技术和环境实现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Solheim先生最后强调,尽管目前全球绿色转型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但速度不够、紧迫性不足,为此必须在人工智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加快速度、做得更好。

Erik Solheim先生发言
I-AIIG学术委员、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前主席、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龚克教授在发言中建议:应当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人工智能规划、研究、开发、应用和治理的重要(优先)目标,这是贯彻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UNESCO《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以及巴黎协定的重要举措。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两条路径为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在“减缓”方面,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AI也被用于改善电力存储并优化可再生能源的部署,例如,用于根据需要向电网输送太阳能和风能、加快新能源相关材料发现、碳捕集、存储和利用技术研发等。在“适应”方面,AI被成功地运用于提高基础设施、人造建筑物等韧性,提前和精准预警、及时发现故障等。最后,龚克教授就AI应用于气候变化应对治理方面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推动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的优先领域,引导更多资源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上,形成有力导向;第二, 开展对于人工智能助力减碳、节能的绩效评价;第三,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高能效、低能耗发展。

龚克教授发言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系统识别设计专业教授Kameshwar Polla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了科技要与市场“结合”,以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好效果。他指出,可再生能源具有不可控制、不确定和间歇性,因此,我们不仅要研发可再生能源,也需要传统能源的补充以及改善能源存储方式。在AI预测可再生能源方面,AI可以用于预测消费者行为、使用智能电网减缓气候变化,为基础设施付费等。与此同时,在智能电网的市场化方面,还面临着净计量电价、需求灵活性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应看到AI应用于气候变化应对方面还面临着伦理问题,要防止AI用于不良目的。他建议技术工程师要与经济学家、行为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进行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I-AIIG学术委员、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高级研究员Wendell Wallach在发言中提出了“AI和气候变化是敌是友?”的核心问题。他指出人工智能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方面具有广泛性,包括:推进创新性商业模式、提升社会韧性、提高能效、增加可持续能源使用、提升交通效率以及监测环境。但不可忽视的是,人工智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果操之过急,会适得其反,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最后,他还提出了延长电子设备生命周期、循环使用锂电池、对固态电池技术进行投资、增进国际合作、制定国际标准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香港科学技术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在发言中指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过程是一条技术密集型道路。而人工智能能够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克服降碳减排过程中面临的精准核算难、高效调度难、自主决策难等挑战。他提出要针对感知预测、运营调度和决策优化三个关键问题,在可持续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城市服务、智能零碳园区、工业制造方面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研究。
主旨发言后的圆桌对话环节由I-AIIG资深顾问、工信部科技司原司长胡燕主持。对话嘉宾来自政产学研各界,分别从各自的视角阐述了其对“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主任指出,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上升,累积碳排放逼近1.5°C和2°C目标;全球主要部门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持续增加,交通和工业部门增长速度最快;新冠疫情冲击下,碳排放急剧下降后反弹,未来持续性影响并不明确。从全球及不同地区CO2的排放驱动力来看,经济和人口增长仍是全球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降低是抑制全球化石燃料燃烧CO2排放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素。最后,她建议以检测区域碳排放,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效能,以及优化重点行业碳排为实施路径,基于人工智能赋能气候变化治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高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滕飞指出,由于当前的一些特殊因素,全球能源消费和能源需求的数据表明,未来一段时期碳排放将呈明显上扬趋势。人工智能作为很好的治理工具,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污染物的排放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应用程序、复杂系统、软硬件影响碳排放,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高性能计算的能耗、新能源产品制造的能耗、疫情期间居家的能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最后,他建议将气候影响纳入人工智能的监管体系,尤其需要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发挥枢纽作用,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并通过“体验-试验-检验”模式促进人工智能在产业领域的应用。
I-AIIG战略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美团副总裁、首席科学家夏华夏在发言中介绍了美团自动配送车在绿色交通运输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抗疫实践。自动驾驶科技能够助力城市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源效率,从而应对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居高不下的问题。具体来看,美团自动配送车均为纯电动车型,可以有效减少城市支线配送的碳排放量,进而提供更规范、更高效的配送服务,提升配送效率,有效降低城市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此外,美团也通过与地方政府的数据共享合作,通过人工智能助力其提升交通治理能力。
商汤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在发言中指出,在人口资源和自然资源衰减的大趋势下,传统能源的瓶颈和成本代价越来越高,而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从人工智能降低企业的能耗方面来看,商汤不仅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智能计算中心,顺应了未来数据中心发展向超大型与边缘计算两极和云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且在建筑领域通过能源精准控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能源行业进行了精准赋能。此外,商汤通过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技术助力了精准出行和精准治理,节省了大量能源消耗,带来了显著社会效益。
I-AIIG战略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理事、和玉资本(MSA Capital)创始人及管理合伙人曾玉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可以将AI与各个行业减碳技术和应用相结合,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和玉资本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希望通过投资助力实现技术红利惠及大众,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具体来看,和玉资本投资了蔚来汽车,倡导新能源、智慧交通;投资了医渡云,通过自主开发医学数据智能平台来帮助政府、医院和整个产业界推动数据智能化,包括AI辅助制药、人机交互等在医疗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创新,这些对于推动碳中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6日下午的两场专题论坛分别以“人工智能与净零城市”和“人工智能与可持续能源”为主题。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系副教授徐袁、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日本名古屋大学中碳碳中和创新联合实验室教授兼主任薛进军、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英国斯特拉思克莱德大学电子电器系主任Stephen McArthur、德国墨卡托全球公域与气候变化研究所教授Felix Creutzig、美国杜克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政策系副教授Dalia Patino-Echeverri、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侯云鹤,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于洋、北京大学工学院助理教授何冠楠、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王剑晓等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交流。
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工学院、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SPARK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成都)协办,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线上注册参会人数超过300人,会议还通过新浪微博、B站等网络平台进行了直播,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观看人数超过20万人次。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瑞凌东升电焊机WS-200手工焊/氩弧焊逆变直流不锈钢220V氩弧焊机
美蓝环保MLWF70 高负压除尘器 焊接机器人除尘系统 滤筒除尘器
供应南京H65黄铜焊条,国标H68黄铜焊条,环保银铜焊条
供应博塔重工船舶制造专用大吨位滚轮架
怎么卖汽油自发电电焊机单价230A 发电焊机品牌
上海柴孚SF15-K1538自动码垛机器人手臂 焊接机器人 自动焊接机器人手臂 智能焊接机器人
【宙博】谐波BCS系列 减速机大扭矩机器人关节专用 变位中空手臂减速机
HC-64A 泰州海光船用空压机配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