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献给科技工作者的歌曲《问苍茫大地》,当中这样唱道:“多少英雄默默虔诚的奉献,迎来复兴路上璀璨的改变。”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天南海北的科技工作者共抒家国情怀、同浴梦想荣光。他们以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为祖国富强、人民安康孕育更多创新硕果,以科技之光照亮强国之路。
| /
★
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研究所LAMOST团队:
接力驻扎深山,以“大夜班”成就“浪漫事”

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 研究所LAMOST团队
在河北省燕山深处,有一座我国自主创新的大视场兼大口径望远镜LAMOST。 LAMOST是世界上首个获取光谱数据超过千万条的巡天望远镜,长期处于国际光谱巡天的前沿,它背后的技术力量,主要来自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研究所LAMOST技术维护与发展部的团队成员。 自2008年LAMOST落成至今14年来,他们接力驻扎深山,未有一天缺席。
10月1日,记者采访了刚下山回宁的LAMOST技术维护与发展部副主任王跃飞和高级工程师王佑、李烨平,并与接力上山的张勇主任、胡守伟博士视频连线。
在山上,技术维护人员过着“白+黑”的生活:白天检测维修各个设备,夜间进行观测调试。“LAMOST是我国首创的新型主动光学望远镜,通过24块镜面曲面形状的实时变化和61块镜面的高精度拼接,实现大视场兼大口径的观测要求。想要‘变形’无误,对精度要求非常高,999个促动器每一个执行加载都不能出差错。”王跃飞说,就跟火箭和飞船一样,LAMOST每一台设备甚至每一颗螺丝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任何一个细节出错都可能导致望远镜罢工。 “每年适合LAMOST巡天的日子大约200天,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
LAMOST是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心之所系,无论人在哪里,这架望远镜对他们都有“随叫随到”的召唤力。有一次,王跃飞等从青海德令哈出差回宁,经停西安时接到了山里打来的技术求助电话,他们当即改签机票;张勇值完班下山连夜赶到合肥出差,接到故障信息后清晨又返回山上;每年春节都是望远镜观测的最佳时期,总工程师崔向群院士、总工艺师李国平研究员和技术人员们都有在山上过年的经历……
于寂静无人的山顶,仰望浩瀚无垠的星空,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浪漫事”,但对天文科研人员来说,却是日复一日的“大夜班”, “天黑开始工作,一般是晚6点到早6点,冬季时间更长一些,晚5点到早7点”。
王佑回忆,LAMOST建成投用初期,因为团队成员较少,排班较密,大家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在山上度过。“那时候,我女儿还不到一周岁,只能交给爷爷奶奶带。”如今,她的女儿已读高一,也曾跟妈妈上山看LAMOST,理解了妈妈从事的是一项“光荣崇高的事业”。
“做科研,还是要有一点情怀的。”几位团队成员回忆,有人曾经裹着两件羽绒服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夜里调试望远镜,真真切切看到了“滴水成冰”;有人曾于苍茫风雪中,在盘山路上踽踽独行5公里上山工作……他们笑着说,适合望远镜的环境对人都不太友好,其实LAMOST所在的山里设施条件已经很成熟,我国在青海冷湖、四川稻城甚至南极等地的望远镜台址,条件更艰苦,“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而更大的幸福来自于LAMOST的成绩单。 巡天10年有余,得到精心维护的LAMOST运行良好,获取的光谱数据已超过2000万条,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光谱之王”,填补了我国大型天文基础数据的空白。天文学家利用LAMOST光谱数据的大样本优势,给银河系重新“画像”,不断刷新着人们对银河系的认知;在LAMOST光谱中“星海拾珍”,搜寻奇异天体,成果层出不穷。
| /
★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研发团队:
全产业链科研,培育“乡村振兴之花”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研发团队
10月1日,“菊世无双”第七届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湖菊花展在淮安白马湖森林公园开幕。
此次菊花展展示品种约1500个,总面积为150亩,其中露天景观面积约70亩,由2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园林小菊品种布置成的花海图案分外惹眼,航拍效果宏伟壮观。在精品馆里,各式各样的菊花新品种争奇斗艳,吸引游客们踏“芳”而来。
国庆前一周,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研发团队的房伟民教授和王海滨副教授等,就携团队成员来到了白马湖畔提前布展。 团队成员们不仅对菊花新品种如数家珍,对菊花产业、菊花花艺、菊花应用等也了如指掌。
“近两年,我们在园林小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选育的新品种长势整齐旺盛,着花繁密鲜艳,观赏性好,抗性强。”王海滨告诉记者,此次室外展示的“金陵”系列园林小菊抗逆性强,花期早,在生长过程中自然成球,特别适合用于节庆期间景观营造和盆栽展示。
种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种质资源的竞争。多年来,菊花团队负责人陈发棣教授特别重视保护和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带领团队跑遍全国各地,收集各类菊花及其近缘种属资源。团队还曾经赴青海、西藏,扛着氧气瓶,爬上海拔5108米的米拉山口,“捡细针”般寻找种质,并从中发掘了不少抗寒性强的宝贵种质资源,作为亲本用于菊花的杂交育种。
陈发棣团队的研究不仅提升了中国菊花育种水平,减少了对国外品种的依赖,还建成了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团队并不满足于新品种选育的优势,更注重围绕菊花全产业链做有组织的科研,“在开花机制、花色形成机理、采后保鲜应用、绿色精准栽培、特色产品精深加工等不同方向,都有老师带领研究生们一起研究攻关。发表论文只是科研‘副产品’,通过研究解决关键产业问题是我们最主要的目标。”王海滨介绍。
菊花口红、菊花面膜、菊花枸杞原浆……这些都是团队研发的深加工产品。目前,团队还积极选育可以“吃叶子”的菊花品种,既能清炒,也能烧汤,还能炸着吃!陈发棣介绍,团队每年都能在菊花产业链条上衍生出新的产品。
在陈发棣看来,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价值需要通过第二、第三产业来提升,“全国花卉每年的一产产值约2000多亿元,如果算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花卉产业是个万亿级的产业,是一片蓝海。只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让更多百姓受益。”
好看、好吃、好玩、好用的“南农菊花”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贵州梯田绽放到青海雪域,从湖北麻城飘飞到陕西商洛,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落地生根,南农大淮安白马湖菊花基地正是菊花研究团队众多合作基地中的一个。王海滨介绍,根据往年情况预计, 从国庆到11月底,基地将迎来20万—30万人次的游客,拉动周边旅游、餐饮、农副产品零售等行业。
陈发棣表示,研究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解决产业发展关键瓶颈问题,研究成果要在产业中落地生根,这是团队创新的驱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装满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之后,我们还要继续打造百姓的花园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观赏性菊花品种,我们还将加大食用菊、药用菊等功能性菊花的开发,推动花卉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 /
★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
野外钻取岩芯,探寻“古地球”的故事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
10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双河苗族彝族乡,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古生代研究团队助理研究员栾晓聪守在钻井旁,全神贯注记录钻取岩芯全过程。
此前,在云南地表,南古所的科研人员已经发现了适合研究的古老岩石,但风吹日晒下,地表岩石的元素含量受到了影响。根据最新研究需求,团队确定昭通市地表下的底层岩石连续性较好,适合作多学科的分析测试,最终选择9月中旬到双河苗族彝族乡钻取岩芯。
由于当地一连好几天下大雨,原定的野外科研计划不得不推迟。雨过天晴后,井架开始搭建,9月29日,栾晓聪带领团队共5人抵达双河苗族彝族乡。该钻井项目由南古所詹仁斌研究员进行总体设计,栾晓聪担任钻井现场负责人。 团队将把握钻取过程中的地质内容,保证岩芯按顺序归位,以便后期开展针对岩芯的微体古生物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如果工程十分顺利,最快也要20天左右才能完成,但这应该是小概率情况。”栾晓聪说。钻取岩芯要先将套管钻进完整的岩层,然后用绳索吊上来,再将岩芯从套管中取出来清洗,整个过程中岩芯的上下位置不能出现误差,否则岩芯就失去了科研价值。因此, 科研人员必须要24小时轮班值守在井场旁,监督岩芯钻取过程不出差错并随时记录。
然而,总有些意外情况无法避免——在钻取岩芯的过程中,钻头有可能掉下去,地下还可能有溶洞、渗水层等,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就要立即停止打钻,灌水泥把周围封住。一次补漏就有可能耽搁几天时间,如果遇到第二个、第三个渗水层,仍然要重复同样的操作。
“保守估计,我们要在云南至少待上一个月。”栾晓聪笑着说,大家基本上是没有节假日概念的。 野外工作最紧缺的是人手,往往节假日的时候大家才同时有空。此次钻取的岩芯来自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我们将对岩芯进行古环境和古生物的分析测试,加深人们对远古时期重大生物事件环境背景的认识,并为现在人类与地球如何和谐共存提供借鉴。”栾晓聪说。
科研工作日复一日难免枯燥,但栾晓聪认为,野外工作有独特魅力,在采样勘探的同时能踏遍祖国大好河山,并真切感知地质历史跨越的宏大时间尺度,个人心胸也随之开阔。 出发前,栾晓聪特别定制了一条“科技强国”横幅。在到达钻探现场时,他和同事们站在碎石堆上,一道拉起横幅,为祖国母亲祝福。
| /
★
苏大机电工程学院微纳机器人课题组:
争分夺秒工作,拿出国家需要的成果

苏大机电工程学院微纳机器人课题组
国庆假日,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机械实验楼内依旧忙碌。样品制备、实验平台搭建、编写程序、调节参数……机电工程学院的微纳机器人课题组如往常一样开展着科研工作。
“我们就是想争分夺秒做好科研工作,实实在在拿出国家需要、对社会有用的科研成果。”微纳机器人课题组负责人杨湛教授说。
不久前,该课题组研发出利用磁流体液滴制成的可进入人体的机器人,这款具有强大变形能力的机器人可以自由穿梭在极端复杂环境中,在遇到障碍物或狭窄通道时自行分解,之后又能重新组装在一起,实现了机器人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可控调节,有助于提高其在体内受限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病变组织深处的可达性,是微型机器人技术和软体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如何让磁流体液滴机器人在人体内大显身手,实现肿瘤靶向药物输送、血栓消融以及微型外科手术等操控,是微纳机器人课题组下一步的攻关重点。
在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所领衔的机器人团队中,有工业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微纳器件等多个课题组, “实用”一词时常被提及。
近年来,腔镜手术机器人、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先后走上手术台,采摘机器人、喷药机器人不断迭代升级,20多种型号的工业机器人相继服务于生产一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孙立宁团队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创立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培育医疗机器人企业40余家,在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基金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上,攻克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一项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团队还先后孵化江苏汇博、苏州康多等机器人领域领军企业,累计产值超100亿元。
2013年,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微纳系统工程系博士毕业的杨湛学成归来,加盟孙立宁教授团队,一干就是近十年。 “虽然留在国外各方面待遇条件都很好,回国很多都要从头开始,但我还是毅然回国了,就是想以自身所学实现自己的科学抱负,做国家真正需要的科研。”
“国家和产业所需就是我们的科研所向,这个‘所需’, 一是让科技成果看得见、够得着、用得上,二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都要做好。”这是孙立宁时常对青年科研人员说的一句话,既是团队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导向,也饱含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团队中许多青年科研人员都是海归,孙立宁一直鼓励大家开展真正感兴趣且实用的科研工作,充分的科研自由度和包容度让不同课题组在相互配合中吸收融合国外先进技术,也在自主创新中激发出新的科研思路。
“学生遇到瓶颈问题我们会帮忙解决,相互平等交流探讨,出现分歧的时候会多听听其他建议。”杨湛说,团队多年来持续为国内多个机器人龙头企业输送核心人才与关键技术,很多毕业生都已成长为企业技术及研发骨干,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行业中人才不足的短板。
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全球焊接网(www.robot-china.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电话:021-39553798-8007更多>相关资讯
| • 不死鸟科技 微纳3D打印机器人MEMS传感器 | • 马斯克的“科技狠活”:擎天柱,从PPT走入现实 |
| • 利用人工智能获取最佳方案,“决策智能”成数字 | • 两大世界500强百事集团、家乐福联手普渡科技共 |
| • 打造人工智能的“导航”新样本——上海科技创新 | • 世界机器人大赛 宁波小子 夺冠 |
| • 濮阳与优必选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 • 博智林建筑机器人亮相曲靖碧桂园·悦澜山工地 |
| • “中原氢城”濮阳与优必选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发 | • 瑞松科技:找准定位持续创新,坚信机器人与智能 |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河南越达 打磨机器人 多用途机器人新型 焊接机器人新型 搬运机器人 码垛机器人新型
热敏胶与压敏胶热缩带的区别?
供应厂家PP焊条/无毒环保PP环保PP焊条/化学稳定PP焊条
广州烽火WSE-350可控硅交直流方波脉冲氩弧焊机
中旺激光切割机 平板激光切割机 不锈钢激光切割机
聚英环保|布袋除尘器单机工业集尘器净化率高效防静电振打除尘器
水晶字激光切割机广告专用激光切割机激光切割机
上海戟戊焊接变位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