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次收购,让清洁机器人业界出现了两极化的声音。有人叫好,认为历经二十年的发展,清洁机器人赛道终于迎来了巨头的亲自下场,行业爆发在即。
有人担忧,认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iRobot,身价才17亿美金(按照当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17.3亿人民币)。国内清洁赛道的相关上市企业市值则明显高于iRobot数倍。
截至8月25日A股收市,(688169)总市值为298.39亿元,科沃斯(603486)总市值为480.95亿元,还未上市的云鲸,2021年中估值也超过了50亿美元。两相比照,是iRobot估值低了,还是中国同行的估值高了?
与「贸行四海」产品系列,首篇介绍的TWS真蓝牙耳机类目(详见《),自2016年苹果推出第一代Airpods后,爆种不断不同。
同为高科技的象征性产品,2002年,iRobot推出首款“三段式清扫机构”机器人以来,清扫机器人赛道却始终叫好不叫座。二十年后,依然被很多人视为明日产品。
这二十年,是什么缠住了清洁机器人行业旋转向前的轮子?
亚马逊收购iRobot,究竟将给这个行业短期、中期、长期带来什么影响?
随着亚马逊的入局,这个类目将成为高墙深深的红海,还是依然会有新的“云鲸”浮出水面?
被困浅海的清洁机器人
跨境电商一哥安克创新有个知名的浅海策略,即在类目布局上,倾向于进入巨头大佬们“不太看得上”、不会ALL IN进行战略性阻击,但又有一定市场规模和成长性的品类。
在安克创新的眼中,清洁机器人就是典型的浅海类目。目前,安克创新旗下的主打智能家居的品牌Eufy,便是亚马逊上的清洁机器人大卖,长期稳坐前三宝座。

(图源:Eufy 官网)
被贴上浅海的标签,多少让这个已经出道二十年的高科技类目有点情何以堪。
1996年,瑞典家电巨头伊莱克斯在,研发出全球第一款全自动扫地机器人“三叶虫”。2001年,“三叶虫”走向市场,成为史上第一款量产的扫地机器人。
隔年,起家于军用机器人的iRobot,推出机器人Roomba。相较于“三叶虫”,Roomba是“三段式清扫结构”,边刷+滚刷+吸尘口三位一体,清扫能力大为提高。同一时期,德国凯驰、日本日立、韩国三星等企业纷纷跟进,推出自身旗下的扫地机器人产品。
“早期的清洁机器人,就是吸尘器的延伸,减轻了使用者的劳动强度。”清洁机器人行业专家游丹尼向「贸行四海」介绍。
时值互联网兴起,人们对高科技产品充满崇拜和向往之际,这种能自动行走,自动扫地的吸尘器,无疑是妥妥的高科技产品,被各方寄予厚望。2002年,也成为了清扫机器人行业的元年。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第一代扫地机器人采取的是随机碰撞技术,开动机器人后,经常看到的是机器人在满屋子撞墙,清扫效率低下。同时,作为高科技产品,又往往有着高昂的售价,这导致清扫机器人成为了一个小众市场,发展非常缓慢。
同时,清洁机器人的迭代进步速度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2002年推出第一代Roomba后,iRobot直到2008年才推出第二代Roomba500系列。其他品牌也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技术突破。整个市场从2004到2009年,产品创新基本陷入了停滞。已经习惯了摩尔定律带来快速改变的消费者,无法接受一个高科技产品如此颓丧,市场迅速冷却。
据第三方数据统计,用了八年时间,直到2010年,iRobot的年出货量才突破100万台。期间,很多第一批下场的企业开始退场。
这里插一嘴,就在人们对清洁机器人的前景普遍失望之际,科沃斯在2009年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扫地机器人“地宝370”,在国内市场拔得头筹。不得不佩服科沃斯创始人钱东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2019年科沃斯又率先在国内推出洗地机新类目,一炮而红,果然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地宝卫博士CH370)
中国企业接过行业主导权
蹒跚八年后,2010年,清洁机器人行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打开了创新之锁。
这一年,Neato突破性地将激光导航技术与定位算法运用到清洁机器人上,使得机器人可以实现“全局规划式”的清扫,清扫效率达到了早期清扫机器人的四倍以上,终于触及用户心中“好用”的门槛,再次激活了这个类目的想象力。
在Neato力推激光导航路线之际,iRobot选择了视觉导航路线,并在2015年推出全球首款视觉导航vSLAM产品Roomba 980。两种SLAM技术路线交相辉映之下,清洁机器人类目技术上全面进入了全局规划时代。
不过这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欧美企业主导清洁机器人行业的走势了。

(米家扫地机器人涵盖1千到3千各个价格段)
2016年8月31日,小米在发布会上,宣布首款米家扫地机器人定价1699元,价格屠夫开始提刀杀入。
现场欢声雷动,的创始人兼CEO昌敬事后感叹,“那时候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在我们之前,这个价格连扫地机器人的一个零部件也买不到。”
时间倒推到两年多前,2014年初还在百度地图担任产品负责人的昌敬,有感于市面上的扫地机器人都难以让人满意,存在很大的切入机会。他拉上前微软的四位同事,组建了,立志于造出一款真正能用的扫地机器人。
在小米生态的支持下,从2014年7月成立开始,用了26个月,将1297个元器件逐个琢磨,甚至自主研发了激光摄像头。两年磨一剑,改了三版工程样机,首款米家扫地机器人终于修得正果。
当时这款产品,不仅仅是全球首个大规模应用,LDS激光测距传感器和SLAM算法的机器人,关键是还将行业整体价格给打了下来,从成本上将这个类目真正带入了智能时代。

(首款米家扫地机器人)
在小米和石头科技联手催化下,中国的扫地机器人行业和市场开始了同步大爆发。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标志着清洁机器人进入了3.0阶段。
据第三方数据公司统计,2015年我国市场扫地机器人销售量总量为207万台,销售额仅为28亿元,每百户拥有量还不到0.8%。到了2017年,仅米家扫地机器人就出货81.8万台,销售额达13.9亿元。整个市场出货406万台,销售总额达到56亿元。两年时间无论是出货量,还是销售总额,均实现翻番。
市场的火热,自然吸引来大量企业投身其中。据统计,2017年,仅天猫平台在售的清洁机器人品牌就达到了160多家。在一位业内朋友印象中,2017年他刚刚进入这个行业,感觉市场上充斥着大量ODM产品,整个行业笼罩着野蛮生长的气息。
国际巨头们也闻声而动。2016年9月,iRobot宣布成立中国分公司,2017年3月,Neato也宣布携手中国代理碧捷进军中国市场。
由技术驱动转向产品驱动
可惜,来晚了一步。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中国清洁机器人行业和市场,以iRobot、Neato等公司难以想象的速度狂飙突进。
仅以为例,2017年销售额是11.19亿, 2018年达到30.51亿, 2019年销售额是42.05亿。
反观“扫地僧”iRobot,2005年上市,2008年开启海外扩张,整体营收达到3亿美元,到2015年,用了整整七年时间,销售额终于翻了一倍,达到6亿美元。

(石头科技确实“开始之后 皆是美好”)
猛人还不止疯狂的石头。2019年双11,刚刚成立三年的云鲸,拿出了一款拖洗一体机器人云鲸J1,紧紧抓住了中国人拖地的刚需,成了新的市场引领者。生生在稳固的国内市场格局中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被业界视为将行业推进到3.5时代。
根据中怡康数据,2019年,科沃斯、小米和石头三足鼎立,市场占有率合计高达71%。到了2020年,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TOP5品牌占据了84%,“新科进士”云鲸一年时间,从零起步,就拿下了10.5%的市场份额。
在各大国产品牌的凶猛进攻之下,iRobot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萎缩。在2020年,iRobot还占据着线上3.3%市场份额,到了2021年1-5月,其线上份额进一步下滑0.9个百分点,下落至2.4%,排名也从第六降到第七。Neato则干脆悄悄地撤离了中国市场。

(图源:iRobot官网)
缘何每年研发投入占比都超过10%,投入巨资研发创新,拥有大量核心专利的iRobot,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呢?
在游丹尼看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清洁机器人已经是个成熟类目,底层技术方案已经成熟,市面上已经出现一些技术解决方案公司,头部企业的技术积累更是不分伯仲。在没有新的颠覆性技术出现前,目前整个行业演进的逻辑,正从技术驱动,转向产品驱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云鲸,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云鲸更多是产品创新,抓住了中国人拖地这个场景和刚需,对症下药。至于带水箱、自动清洗拖布、上下水等更多属于结构性创新,一经发布,就很容易被群起效仿,更大的作用是为云鲸争取了发展的时间窗口。

(云鲸创新的拖扫一体机器人打造了爆款)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云鲸,iRobot的很多技术创新,算不上颠覆式创新,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但是,其产品策略却不接地气,至今还在坚持从2014年以来的单一拖地机产品路线。
如果说,自清洁拖洗一体机,将原本扫、拖、吸干三个步骤的拖地变为一个步骤,那么iRobot就是人为地一定要将扫地和拖地切分为两个步骤,这是和消费者体验背道而驰的举动。
争夺主力市场
与中国消费需求渐行渐远,对iRobot的发展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因为,中国市场的话语权,在清洁机器人类目正愈发重要。
“主力市场决定产品选型,目前中国、美国和欧洲是三大主力市场”游丹尼说道,对于行业头部选手来说,只会围绕主力市场投下精力。
从2021年开始,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机器人市场。据第三方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清洁机器人销售额达110亿元,北美市场销售额约为14.6亿美元(约100亿人民币)。
同时,中国也是本类目的供应链和技术主导者。从全球来看,目前大约90%的清洁机器人的产地来自中国。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截至2021年9月。全球扫地机器人第一大技术来源国为中国,中国扫地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扫地机器人专利总申请量的95.85%。也就是说,即便出现该类目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很大概率也是中国企业在主导。

值得关注的是,众多资本还在不断押注中国清洁机器人赛道。据了解,目前国内有近200个清洁机器人品牌。在去年投资人趋于保守的环境下,依然有超过12个项目获得了超千万的融资。
其中甲壳虫智能、乐生智能等7个项目获得过亿融资。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去年10月20日,追觅科技宣布完成36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
奥维云网的数据来看,2021年,科沃斯在扫地机器人中线上线下市占率均排名第一。但2022年4月,终于被抢去销冠风头。到了5月,科沃斯又重新成为市占率第一。
最终今年5月的线上份额为,科沃斯市场占有率为37.7%、为26.2%、云鲸为15.4%、 小米为7.5%,追觅科技为7.2%。而往前看,2019年,科沃斯一家线上销售占比高达46.7%。

(图源:科沃斯官网)
排位战争夺激烈之际,谁也不知道,在资本的加持下,会不会有更多的云鲸浮出水面,让行业重新洗牌。
集中度如此之高,竞争如此之烈的国内市场,自然会产生溢出效应。无论是头部,还是中腰部企业,早就开始布局海外市场。
2016年,当米家扫地机器人刚刚在国内掀起腥风血雨之际,中国清洁机器人企业就启动了品牌出海的征程。这一年,安克创新创立了主打智能家居领域的品牌Eufy。
慕晨科技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国内经销商,也从2016年开始,和小米密切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科沃斯的少东家钱程更是从2015年开始,接手国际部,开始对国际化进行谋篇布局,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也是从2016年开始,以亚马逊直销的方式切入美国市场,并推动与线下KA的合作,在其他区域则是以线下经销为主。2018年开始,也与慕晨科技等企业合作,进一步布局海外市场。
当然,除了这些头部玩家外,国内大大小小的代工厂,也是指望海外市场过活。
多元化策略开发海外市场
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经济下行,2B订单急剧萎缩,更是加快了中国企业出海建品牌搭渠道,转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步伐。
“2022年对于清洁机器人OEM代工厂来说,是一个噩梦。今年下滑50%已经是常态了,听说有些老牌的代工厂甚至开始撑不下去了。”游丹尼介绍,代工企业如何洗牌,就看谁能撑到明年上半年了。
不变等死,变找死。在海比跨境创始人兰友洋看来,尽管过去10年跨境电商卖家的红利可能过去了,但是对于品牌商和超级工厂来说,出海的红利期还未消退。
海比跨境目前就在服务一家老牌清洁机器人代工厂。这家企业从事了十多年的生产制造,从一开始只有OEM能力,到后面慢慢形成了一定的研发和ODM能力。也就是说,这家企业的能力,在技术和研发上已经微笑上扬,缺的只是渠道、服务和品牌。
“我觉得过去10年所有的大卖,已经给中国的制造企业打了一个很好样本。你看,中国的卖家也可以成为一家跨国零售公司,是跨国品牌公司,而你为什么只能给这些同为中国公司的卖家供货?为什么你不能有自己的全球品牌梦?”
不过通向品牌之路,注定充满荆棘和坎坷,和代工的稳定性可谓天差地别。有另外一位朋友就和笔者提到,之前公司代运营过一家企业品牌,其清洁机器人产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冲进亚马逊欧洲某些站的前三,但是因为对方不愿意长期投入,后续没法维持这种状态。
从过往数年,出海品牌的策略以下策略,可供大家参考:
一、走性价比路线:
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出海品牌将产品品质做到头部产品的70-80分,但价格只有对标对象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不过由于欧美品牌产品定价较高,即便中国品牌采取性价比路线,多方数据统计下来,海外清洁机器人的平均销售单价反而还要比国内高约100美元。
当然,这是建立在整体成本可控的基础之上。
二、关注国别市场差异:
与国内清洁机器人市场在头部企业引领下,不断用更强的新产品创造新需求不同,海外每个市场对清洁机器人的需求侧重点有明显的不同。

(图源:追觅官网)
ILIFE在开拓海外市场时,针对东南亚市场,就将功能做了适度简化,并对产品的外观设计做了定制化区分。他们发现,俄罗斯客户追求性价比,同样追求性价比的中东买家,对产品功能要求就相对单一。作为清洁机器人的发源地,欧美客户对这类产品认知就比较深,他们就更加看重性能和新技术应用。
再以日本市场为例,由于日本人大量居住小公寓和一户建,室内空间普遍狭小,收纳多,房间多,非常不利于机器人施展,反而是手持吸尘器用起来更方便,所以导致日本清洁机器人市场增长缓慢。「贸行四海」就得到消息,国内已经有企业在开发能上下楼梯的清洁机器人,以应对一户建和SOHO这种需要上下楼的清洁场景。
亚马逊收购iRobot带来的涟漪
来自中国企业高中低各个维度的残酷竞争之下,iRobot的全球份额不断下降,已经从2016年的64%,下滑到2020年的46%。
即便在大本营美国市场,iRobot也要面临科沃斯、石头科技、安克创新不断发起的攻势。同时,JS环球生活旗下的Shark,更是从2017年开始就在美国本土市场频频挑战iRobot,让其如芒在背。

(Shark打出了“美国科技清洁专家”的招牌)
此番iRobot被并购,在业内人士看来,也是迟早之事。只是被并购,就多少让跨境电商和出海品牌们,要细细琢磨可能带来的行业变局。
短期来看,游丹尼认为,中国企业不用过于担心,亚马逊和iRobot整合需要一段时间。但中期来看,从2020年已经发力线上渠道的iRobot,被并入亚马逊后,必然大大加快线上渠道的建设速度,扩大销售。
游丹尼分析,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喜忧参半。随着iRobot线上渠道的壮大,接下来有可能扩大扫地机器人的产品范围,将会选取更多的代工厂展开合作。同时,以前iRobot的法务团队可能忙于对付科沃斯,Shark这些龙头,没有精力对上销售的中小卖家,发起专利诉讼。
在他看来,今后,iRobot是否会通过亚马逊走简易流程,直接下架可能侵权的产品和品牌,这都属于未知之数。甚至,未来更多的企业要进入渠道,都必须要获得iRobot的专利授权,被收取“专利税”。
2017年,iRobot就一口气将十多家中国企业送上法庭,指控这些企业侵犯了专利。但专利武器也并非百试百灵,其中一家被诉银星智能坚持不和解,通过一年半马拉松式的诉讼大获全胜。
也有业内朋友认为,如今随着中国清洁机器人行业在研发和设计上后起直追,iRobot的专利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更多的企业也有底气与iRobot展开专利抗衡。同时,深陷反垄断调查的也不想,再次让外界热议其利用平台优势,扶持自营产品,打压第三方卖家和品牌,这使得iRobot作为一员,反而更不好随意祭出专利大棒。
收购iRobot,更长期的影响可能在于,是否会加速这个类目,要从产品竞争,转向生态竞争。当前,、特斯拉、苹果、华为等巨头们,以智能家居等为主战场,展开智能生态的话语权之战。
在过去的几年中,和iRobot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Roomba采用了Alexa智能语音助手,并使用了AWS服务器。无论是,还是iRobot的创始人科林·安格尔,均将清洁机器人视为智能家居的附属结构。甚至,有业界认为,清洁机器人本身就有望发展为智能家居的入口级终端。
兰友洋分析,想要进入这个类目的中国企业,可以提早与IOS、安卓等强势系统联动上多做文章,预防出现自营流量和iRobot打配合,带来的专利壁垒冲击。清洁机器人有四大系统,导航、清洁、续航、交互,目前各方发力比较多的是导航和清洁,未来交互,尤其是人机智能交互,也是一个很值得期待的突破领域。
C端难超车,B端有弯道?
交流中,「贸行四海」也发现,很多朋友将B端视为了,清洁机器人接下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游丹尼看来,2021年封店潮后,上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震荡期,但很快就被瓜分完毕,目前亚马逊的红利期已经过了。从家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格局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目前唱主角的基本就是前几年已经入局的企业,其他中小品牌逆袭的机会不大。
兰友洋也认为,目前上清洁机器人产品(Robotic Vacuums)有两大类目,在家庭/厨房类目(Home&Ktichen)上,iRobot、Shark、Eufy三个品牌瓜分该类目大部分销量,不太推荐新品牌进入。另外一个工业/科学(Industrial & Scientific)大类中,则是百家齐放,除了头部品牌外,还有很多中国第三方卖家的身影。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正在从事商用清洁机器人业务的朋友介绍,目前B端商用清洁机器人里面也有两大流派,一派是以性价比取胜,产品功能单一,甚至是将C端家用清洁机器人直接套用过来。另外一派就是比较严格按照B端的规律来打造产品和运营市场。
先说说清洁的区别。家用清洁机器人面对的是相对有序的家庭环境,而商用清洁机器人要面对的环境要复杂很多,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垃圾和杂物。专业度比较高的客户,还会检测清扫后地面的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浓度,有一整套对商用清洁机器人的评价体系。

(商用机器人售价也是水涨船高)
再说导航,很多算法不佳的家用机器人在一百多平方米的屋内都很容易丢位置,而商用机器人要面对的则是动辄上千平,上万平的空间,对导航能力的要求要高上太多。
另外一个最大的不同体现在,B端的商业模式和C端完全不一样。家用清洁机器人典型的是产品创造需求,只要产品力上有所突破,借助社交媒体、直播电商和资本,就很容易被看见,被规模化放大,获得高额的回报。
B端则是水磨工夫,要一家家去沟通和对接,甚至要经过大量的招投标,进入一个个B端渠道,也没法通过单点突破放大销售规模,利润空间有限。不过B端有个最大的好处,一旦与B端客户建立合作,得到认可,就会构筑起相对稳固的护城河,不容易速生速死。很多头部同行也往往考虑到攻克B端市场的难度,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去经营这块时间,给了很多中腰部企业生存的空间。
此外,商用清洁机器人里远不止扫地、拖地机器人,既有上天作业的高空清洁机器人,也有下水工作的游泳池清洁机器人。今年4月,泳池清洁机器人元鼎智能就获得了融资。笔者一位朋友,开发的一款垃圾分类机器人Phenix1就刚刚通过测试,准备推出。多样化的需求,也给了商用清洁机器人赛道更多的创业机会。
2002年,iRobot推出第一代清洁机器人至今,刚好二十年了。接下来,清洁机器人行业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很多品牌都透露了,将在今年八九月份推出新品。
所有的浅海不可避免最终都会成为蓝海,亚马逊收购iRobot,只是往前又加速了一把。
二十年来,这个类目的渗透率却一直难如人意。发源地所在的北美市场目前渗透率也不过10%左右。中国沿海城市渗透率不过4%,内陆地区更是不到1%。人们对这个产品的期望值,却已经从诞生之初iRobot喊出的“家庭助手”变为——希望其无感存在,能真正解放人们的双手。
期待看到清洁机器人行业在技术、产品、供应链等各方面的进一步创新与整合,新的“云鲸”不断浮现。尽快让这个明日产品成为新时代的大三件
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全球焊接网(www.robot-china.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电话:021-39553798-8007更多>相关资讯
| • 新能源与工业机器人增长强劲,汇川上半年营收超 | • 2023年机器人技术发展十大关键词 人形机器人入 |
| • 快仓科技:移动机器人全场景应用开拓者播 | • 东京电力公司将启动水下机器人试验,以回收吸辐 |
| • 量产人形机器人有多难? | • 复工复产安全为重,消毒机器人安排上 |
| • 帮助客户解决智造难题,纳博特斯克的精密减速机 | • 精密减速机的新生产基地——浜松工厂举行开工仪 |
| • 不造战争武器:波士顿动力等机器人巨头发出承诺 | • 钱东奇“下厨”,科沃斯“失宠”? |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供应陆锋机械滚轮架 质量** 服务周到
190A汽油发电电焊机
天河区氧气乙炔配送电话
源旺YWH-1600 焊接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打磨机器人 搬运机器人
瑞凌MMA-200GDM第三代逆变直流小型多功能电焊机家用2
浩航科技BZ2C-40TK 变速箱 (铲斗)变位机 (行走架)变位机
供应 自调滚轮架 自调式滚轮架 滚轮架 辉腾
供应IGBT逆变式脉冲氩弧焊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