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我国机器人产业链韧性有待增强

我国机器人产业链韧性有待增强

2023-02-23 责任编辑:小球球 浏览数:1116 全球焊接网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时报:在数字化变革中,机器人是新兴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机器人产业也是近年来全球发展势头最猛的

中国经济时报:在数字化变革中,机器人是新兴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机器人产业也是近年来全球发展势头最猛的新兴产业之一,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请您谈谈近几年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特征、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特色及当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政策方向。
  邓洲:目前,机器人产业全球市场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从全球看,无论是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还是新增安装量,已经形成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五足鼎立的稳定结构。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以印度、墨西哥、泰国为代表,发展中国家工业机器人的装机增长非常快,增速甚至超过中国。可见,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人口较多、制造业发展迅速的南亚、东南亚和拉美地区是工业机器人未来一段时期的增长点。经过巨大努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已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和丹麦、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但仅为韩国的1/4、约为日本和德国的60%。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继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将是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单一市场。
  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形成独特的技术体系。随着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研发投入和产出均在全球领先。从专利分布反映的技术能力看,日本在工业机器人零部件研发上优势明显,美国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机器人应用方面领先,中国则在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和特种机器人领域具有优势。虽然我国具有优势的技术处于较为低端的环节,但也已经是世界机器人技术研发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我国自主品牌和技术的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近些年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细分领域具有成本优势、集成优势和售后优势的工业机器人品牌,中小制造企业采购中国品牌机器人的比重不断提高。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领域,中国品牌的机器人产品在国内市场替代国外品牌趋势显著,特别是家庭应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例如扫地机器人)已经基本被国内品牌产品占据。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链韧性水平还是较高的,总体上发展稳定,全局性的风险不明显,但薄弱环节仍然存在。首先,在发展规模上,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新装和销售市场、排名靠前的机器人生产大国,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和注册数量********,是名副其实的机器人产销和研发大国。第二,在发展质量上,我国已经形成学科齐全的机器人研发体系、从零部件生产到机器人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机器人的很多领域,如技术、工艺、品牌都得到一定的突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机器人企业。第三,中国机器人企业在产品质量和稳定性、前沿和领先技术研发、品牌影响力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与世界领军企业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薄弱环节、短板领域暴露出来并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放大,这或将对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造成冲击。韧性不足造成的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国内企业虽然已经能够生产绝大多数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但国产零部件的质量、成本、稳定性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选择进口零部件仍然是更为经济的选择,但随着国际环境变化面临“断供”“卡脖子”的风险。二是虽然我国机器人相关专利总量大,但专利布局和质量较差,如果从专利的交易、引用和使用看,日本和德国仍然有明显优势,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并未突破来自发达国家领先企业的专利桎梏。三是机器人系统集成环节竞争加剧,导致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下游应用环节的不确定性增多,国外品牌加强开拓中国机器人应用市场可能促成洗牌和利益重新分配,进一步影响上中游的市场格局。四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历史明显短于美、日、欧,技术积累严重不足,高增长速度难以掩盖发展基础的薄弱。
  针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基础、条件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政策方向有:短期的政策重点是针对已经出现“卡脖子”或可能出现“卡脖子”的技术、零部件、专利,一方面加大投入、集中攻关,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寻找更多替代方案和备份供应链体系;中长期的政策重点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依托在机器人集成和应用环节的优势,逐渐补足中上游的不足和短板;长远期看要夯实基础研发,形成更加稳固的技术体系,围绕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激发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更好的产业生态体系。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上海力争2025年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阅读下文 >> 获批新适应症!美敦力手术机器人最新进展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自动转载信息、企业用户或网友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第一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对于资讯内容及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qqweld.com/news/show-1826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全球焊接网 或原稿来源。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旗下平台:货源网

  • 旗下平台:玩具网

2018-2023 QQWE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焊接网版权所有 丨 冀ICP备2024057666号
访问和使用全球焊接网,即表明您已完全接受和服从我们的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