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领域中,医工融合主要方向是骨科有限元分析、骨科数字解剖(三维重建)、骨科虚拟仿真手术、骨科快速成型技术、骨科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术前规划、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手术、骨科远程手术及骨科机器人手术等;一部分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包括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和机械电子设备)已经开始进入或探索进入临床应用,如计算机辅助检测、辅助诊断系统、穿戴设备和遥感遥测系统、生物信息学技术等;一大批基于计算机或IT技术的现代医学新技术也不断进入临床使用,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操作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新药合成技术(包括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制造)、3D打印技术、AR/VR/MR技术等。
依靠强医工结合的研发路径,旨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矩阵式的产品布局, 形成“设备+耗材+服务”的长期发展模式。医理工专家携手,对难题进行集中“会诊”,经共同努力,完成技术开发、发表文章、申请专利、技术转让等医理工专家共同受益的局面。
1.辅助脊柱椎板切除手术机器人系统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面向椎板减压手术机器人对易用性、可靠性、 稳定性以及临床适应性等需求,研究椎板减压手术机器人的自主规划、人机协同、安全有效的局部自主操作等关键技术,提升人机交互性能和手术智能化水平。研究机器人临床操作规范与手术室兼容性设计,建立椎板切除机器人手术临床评价方法,提升临床适应性。完成药监局规定的产品检测与临床试验,实现产品化。
考核指标:辅助脊柱椎板切除手术机器人整机系统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实现机器人自动规划和局部自主操作,切除效果与术前手术规划相比体积相差≤5%;建立手术效果评估体系,术后感知功能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改善;
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不少于 5 项,在不少于 5 家医院开展不少于 60 例临床示范应用,产品技术成熟度≥8 级。
2.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技术及系统
研究内容:面向经皮脊柱内镜手术空间狭小、操作灵活性不足、手术风险高等问题,研究适应于脊柱内镜手术操作需求的刚柔耦合机器人机构、狭窄水环境下的多源信息感知与影像融合、视觉增强引导与人机协同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制狭小空间脊柱内镜操作机器人系统,实现脊柱内镜下剥离、探查、夹持、烧灼、切削等手术操作功能,建立机器人手术操作流程及规范,开展实验验证。
考核指标:研制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实现内镜下剥离、探查、夹持、烧灼、切削等灵巧精细操作;手术通道直径≤10mm,末端自由度≥4,活动范围≥30×20×20mm3,末端负载≥5N,操作误差≤0.5mm,主从操作响应时间≤100ms;
完成动物实验 10 例,标本手术实验 5 例,成功率优于 90%;系统技术成熟度≥7 级;申请/获得不少于 5 项发明专利。
3.使用深度学习的 X 射线骨折分类:设计可靠方法的基准
分析和评估一系列论文,根据不同的深度学习技术对骨折进行分类的应用,以选择每篇论文的优点并试图划定一个广义的策略。合理地确定一个计算机辅助诊断 (CAD) 系统可节省大量时间并减少误诊的次数。
4.智能CT骨折智能分析系统
CT骨折智能分析系统采用多视图三维重建、分部位独立展示、最佳视角一键呈现。从病灶检出、图像一键回传 PACS 到结构化报告自动生成,AI 全程优化。具备“精准肋骨定位,秒级骨折检出,直观提示病灶”等一系列特点,以高敏感性辅助医生快速、高效、精准地完成肋骨的诊断,避免错诊和漏诊。
5. 罗森博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采取医工企结合的形式,研发全球首个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
针对创伤骨科手术中难度最高的骨盆骨折复位,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罗森博特)推出全球首个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该系统可实现从骨折复位到定位的全流程智能化辅助,针对不同层级手术的需求提供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实现三维实时导航定位、自动手术规划、自动骨折复位操作,完成从骨折闭合复位到微创固定全手术全流程的智能化手术操作,大幅度提高骨盆骨折手术精度,提升手术治疗效果。目前,罗森博特的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产品已开展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此前,该系统已在北京积水潭成功完成了22例科研临床试验。
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