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早已走入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医疗机器人可以进行精密的微创手术,农业机器人可以在田间进行除草和农作物采收,建筑机器人可以进行测量、清扫、抹光、打磨等工作。而比起以前很多人印象中身体笨重、动作笨拙而机械的机器人来,现在的机器人也更加灵活和智能。
工业也是机器人应用的重要领域,工业机器人给制造业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2018年4月份,徐工集团的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线正式下线。在徐工起重机制造厂区内,一条能够兼容18道工序、生产20多种产品的“智能生产线”高速运转,现场看不到工人,只有巨大的机器手臂在紧张工作。在这条转台智能生产线上,1个人可以控制10台机器,代替原来需要36名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一次焊接合格率达到100%,转台关键部位的焊接实现免检。
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布,提出了五大重点实验工程,智能制造就是其中之一。这也为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画出了蓝图。在智能制造升级过程中,智能化机器人作为人类的“替身”,也成为工业4.0时代的全新劳动力。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制造业领域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达到126台/万人,较2015年的66台/万人近乎翻番。“机器替代人工”的趋势,已经显现。
而在国内,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中国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国内的机器人产业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并在2021年超过1300亿元。
工业机器人,助人“一臂之力”
2022年8月28日,央视《智造中国》报道的镜头中,在沈阳新松机器人的车间里,名为“星卫来”的工业清洁机器人灵活驶入工作区域,在自主规划清洁路径的同时,实时分析外部环境,在与其他机器人发生干涉时精准避让,完美实现共线运行。
这款移动机器人是工业生产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机器人产品之一,由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机器人”)生产。它专为工业清洁工作诞生,能将车间内常见车痕、粉尘、油渍等污染物一网打尽,兼容水泥、环氧、钢板等地面环境,还会自动充电和自动换水,清洁作业无需人工干预。

新松机器人基地,图/央视节目截图
新松机器人成立于2000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其命名来自于“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的名字。现在,它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也是工业机器人品类最全的企业之一。
如果说移动机器人是工业生产当中,代替了人类“脚部”的工作,那么焊接机器人就是工业生产当中的“手”。新松焊接机器人可涵盖400-500公斤的负载量,“大个头”却能出“细活”,它以超出常人的焊接技术,能不出差错地完成复杂的曲线或者细小的焊接点,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已经应用在不少领先的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环节中,比如汽车制造、工程机械,以及葛洲坝坝体埋件焊接等。
与新松机器人同为行业佼佼者的,还有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埃斯顿、新时达、拓斯达等。
埃斯顿的工业机器人以六轴机器人为主,在新能源、金属加工、3C电子、工程机械、航天航空等细分行业已拥有一批头部客户,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2020年,埃斯顿成为“2020年度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榜”中,工业机器人领域唯一的上榜企业。
另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拓斯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工业机器人本体+下游自动化系统集成应用”全线覆盖的机器人企业,公司自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本体2022年上半年出货量超1000台,较去年同期实现超150%增长。宁德时代、亿纬锂能 、比亚迪、富士康等知名企业,都是拓斯达工业机器人的客户。
也并不是所有工业机器人都带着厚重的“老厂升级”标签。在8月份举行的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不少人被现场一台拥有着银灰色外观、酷似太空舱的“全球首台元宇宙3D打印建筑机器人”所吸引。这就是来自上海一造科技团队的产品。
这台机器人可以将“元宇宙”中设计的产品,无论是小尺度的器物、家具、装饰面板,还是大尺度的艺术装置、替代传统材料的工程应用等,直接在物理世界中打印出来;且生产流程通过智能建造,可达成“虚实共生”的新景象,让人们“触摸”到元宇宙,实现“可想即可造”。过去几年中,一造科技的产品先后在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江苏南京欢乐谷、东京/首尔/上海星巴克臻选烘培工坊等多个国内外知名项目中落地。

图/一造科技提供
据企查猫统计,截至2022年6月,国内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已达到11.4万家,仅在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就超过了4.6万家。很多以前单靠人力难以完成的工作,如码垛搬运工作、单一枯燥的的装配工作、高危场所的检测探测工作等,都有了机器人“劳动力”。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而中国市场,已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智能制造,推动机器人“国产替代”
国内的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积累,快速走到了“国产替代”的窗口期。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中国制造业包括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
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省成本,以及保障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来讲,机器化的优势显而易见。而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迎来爆发,也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
在之前,国内市场中的工业机器人,也多应用在汽车、电子产品制造等传统领域。
而在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增量市场爆发。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以及与之配套的充电桩、输电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5G商用带动的智能硬件设备的更新,光伏、电池等行业激增的生产需求,以及新基建中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对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智慧制造的大趋势,打开了工业机器人的市场。

2022年7月27日,山东烟台某座椅生产车间,工业机器人在生产线上运转。图/视觉中国
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将工业机器人与与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一起,列入大力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在此推动下,企业也必须改变传统制造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建立专业、高效的智能制造工厂。
2020年住建部联合13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融合发展。无论是中国建筑业自身的发展现状、相关政策的引导方向,都表明一个共识已真正形成:以建筑机器人为核心的建筑智能化、信息化以及绿色化趋势已成为当前建筑产业转型的内核驱动力。
2021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5个部门起草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让业界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向往。
《规划》提出,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半导体等重点行业,推进焊接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制及应用。
工业机器人,担负起了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任。而伴随着新基建进程提速,智能工厂将是大势所趋,这也进一步助推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进程。
短短数年内,工业机器人飞速获得了发展。《世界机器人2021工业机器人报告》显示,2021年在中国工厂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创纪录的94.3万台。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普及度正在迅速扩大。《人民日报》此前报道,“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应用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其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巨大需求下,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一系列数字背后,国内工业机器人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爆发力。
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两手抓”
国产企业崛起之前,这个行业是海外“四大家族”的天下,即abb、发那科、安川、库卡四家巨头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它们也都加速布局,投资新建或扩建机器人工厂,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10年前,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只能从为海外巨头代工、研发中低端产品起步,寻求突破和追赶;但目前,国内厂商们,也在逐渐向国际的一流产品靠拢。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从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业务规模来看,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在逐步提升,与外资品牌机器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尤其在2021年国产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比起2020年有了大幅提升,超过32%。
即使面对海外头部公司,国内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们,也拥有自己的优势。
新松机器人的底盘合装移动机器人,运用动态随行技术,可在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环节中完成车身与底盘的合装作业,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颠覆式的工艺变革,也打破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局面,出现在了众多国际知名汽车品牌的生产线上。
在智慧物流领域,极智嘉Geek+在全球AMR(自主移动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10%。
在2017年,美的集团以292亿元的价格将库卡机器人收入囊中,其未来的工业机器人业务也向国内市场偏移,在上海和佛山的工厂业已投产。公司计划,2022年至2024年实现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到2027年国内业务将占到总销售额的40%左右。
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亟需突破的瓶颈,在高端领域也仍存在技术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曾指出,从技术上说,当下企业工业机器人在应用中遇到四大难点,分别是运动精确性、作业平稳性、布局多样性、操作易用性。
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难点,工业机器人不但不能减轻生产线的负担,反而会带来反作用。如何加大研发投入,解决上述难题,也成为工业机器人赛道参与者的首要任务。

2022年8月6日,福建龙岩,工业企业车间热火朝天。图为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图/视觉中国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上游核心零部件生产、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应用集成。
从各个环节来看,上游的核心零部件的性能、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业机器人的性能与稳定性。这三个零部件分别为控制器、伺服电机以及减速器。它们的生产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并构成了工业机器人本体70%的生产成本,是产业链中的主要价值高地。
为了攻克“高地”,国产工业机器人公司从未停止过努力。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31家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中,18家公司研发支出实现同比增长,占比近六成。在政策支持与国产厂商的努力下,部分难题逐步被攻克,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的自主研发水平不断进步,制造工艺的自主设计能力也不断提升,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据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观察,截至2021年,大部分机器人零组件的国产化比例已经接近或超过50%。云启资本一直从事高科技的早中期投资,目前已投资了工业机器人相关公司一造科技、大方智能、全宇工业等。
一造科技就针对建筑产业升级中的共性问题,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一方面,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研发了FURobot建造机器人控制软件,突破设计几何模型与机器人建造参数的转化瓶颈。另一方面,预制与现场建造硬件专利平台,可覆盖建筑机器人砖构、木构、3D打印、纤维编织等多达15种多材料智能建造工艺,实现布局多样性。”一造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在工业机器人头部公司大跨步向前时,中小企业也需要紧紧跟随。陈昱表示,机器人公司实现成熟的商业化大致需要5-8年的时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重度研发投入。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从数量和金额来看,2021年国内的工业机器人投融资也迎来了爆发,投融资事件数量达到96起,融资总金额达到231.06亿元,是2020年的近两倍。
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为国内机器人产业设立了“十四五”末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的新目标。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些“钢铁工人”们,也将为制造业的发展谱写出新的篇章。
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全球焊接网(www.robot-china.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电话:021-39553798-8007更多>相关资讯
| • 重磅!长沙加入“人工智能”国家队! | •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考察调研七里河区科技企业 |
| • 医疗新技术落地遭遇困难,手术机器人已启动控费 | • “第一批遛机械狗的人”上热搜,意味着什么?| |
| • 【津关发布】全国首个海关嗅探机器人亮相天津口 | • 深圳又一制造业总部基地落地,预计年产值140亿 |
| • 直击调研|江苏雷利(300660.SZ):空心杯电机 | • 机器人当助手!济南关节外科医院引进史赛克Mako |
| • 特斯拉人形智能机器人发布,月薪高达5万的中国 | • “走好创新之路,为美好生活充电” |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瑞凌东升氩弧焊机WSM315脉冲氩弧焊机氩弧电焊两用
瑞凌东升气保焊机NBC-630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二保焊机
松下全数字CO2/MAG焊机、气保焊机YD-350 GR3
天津辉腾 焊接滚轮架 可调式滚轮架 20吨可调滚轮架价格优惠
缅甸 YASKAWA/安川 MA2010 焊接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 氩弧焊机器人
银鹰和面机/银鹰和面机价格/银鹰和面机多少钱
直销河北辉腾KT5可调式焊接滚轮架批发优惠 防腐滚轮架 喷漆滚轮架
parker耐高低温电机NX系列-北京德和天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