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IAP DHIAP由FDA于2017年发布,旨在保护和提升公共健康的同时促进数字健康创新。该计划从三方面提出数字健康产品的研发上市思路,包括发布5个医疗软件相关指南或草案,明确医疗器械软件范围及监管期望;重新审查数字健康产品并启动软件预认证(Pre-Cert)试点计划,加快AI医疗器械研发上市进程;成立专家组,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其中,Pre-Cert试点计划突破了传统流程,更加关注软件开发人员和数字健康技术开发人员而非产品,并且实施以卓越评估、审查确定、简化审核以及真实世界性能为关键要素的总产品生命周期方法(TPLC),创新性地为AI医疗器械研发上市开辟了新通道。在预认证框架下,符合条件的开发人员可以在没有额外FDA审查或更精简的上市前审查情况下,销售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Pre-Cert试点计划已于2022年9月正式完成,FDA同时公布了经试点确定的、用以评估相关开发人员或组织在TPLC中开发和维护医疗器械软件能力的指标。
基于AI/ML的医疗器械软件行动计划该计划是FDA专门针对SaMD的措施,但FDA同时指出,该计划提出的框架未来也可能用于SiMD。该计划在国际医疗器械监管者论坛(IMDRF)的风险分类原则以及FDA利益-风险框架等思路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种基于总产品生命周期全面监督的整体方法,以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
该行动计划从五个方面提出AI医疗器械软件的研发上市思路,包括为基于AI/ML的SaMD拟议监管框架(包括发布关于预定变更控制计划的指导草案),加快产品审批上市进程;支持开发机器学习管理规范(Good Machine Learning Practice,GMLP),指导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培养以患者为中心的方法,提高产品透明度;开发针对算法偏差和鲁棒性的监管科学方法,提高监管科学和AI医疗器械的评价能力;开启AI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性能(RWP)数据收集和检测,提升SaMD的安全性。
《医疗器械开发的机器学习管理规范: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由FDA、MHRA和加拿大卫生部于2021年联合发布,旨在推进基于AI/ML的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及高质量开发。指导原则从十个方面阐述了IMDRF、国际标准组织和其他合作机构推进GMLP的路径,包括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利用多学科专业知识,确保基于ML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施软件工程和安全管理规范,保障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临床研究参与者和数据集代表预期患者群体,促进结果合理推广;培训数据集独立于测试集,确保独立性;基于最佳可用方法选定参考数据集,证明模型在预期患者群体中的可用性;模型设计根据可用数据进行定制,并反映设备预期用途;关注人工智能团队的表现;测试证明设备在临床相关条件下的性能;为用户提供清晰基本的信息;对部署的模型进行性能监控,并管理再培训风险。
不同于传统基于硬件的医疗器械,AI医疗器械可以通过实时更新信息从而快速并有效地解决问题,但同时由于其本身的迭代开发和设计可能为使用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AI医疗器械的发展尚存一定的阻碍。
FDA对AI医疗器械领域的研究较早,并于2018年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款AI医疗器械IDx-DR。IDx-DR利用人工智能来检测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视网膜病变,自动提供筛查决策,无需临床医生解释图像或结果。此外,人工智能与医疗器械的融合还被应用于检测结肠癌的潜在迹象、帮助患者检测手腕骨折等方面,并获得FDA的Ⅱ类医疗器械审批认证,这些医疗器械的成功上市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AI医疗器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大力开展基础研究拓宽AI应用范围
作为热点创新技术,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各行各业。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应用于医疗器械行业,以改变传统的疾病预防、检测和治疗模式,为保障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提供新工具。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紧跟国际步伐,发布系列政策,从不同角度深入推进AI医疗器械的发展。
2019年6月,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器审中心)发布《深度学习辅助决策医疗器械软件审评要点》,明确深度学习辅助决策SaMD及SiMD的审批关注要点,以及软件更新基本原则、验证与确认及版本命名规则等。2020年3月,器审中心发布《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与评估软件审评要点(试行)》,阐明对该类软件生产企业产品注册申报的基本要求,包括软件研究、临床研究等。2021年6月,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征求〈医用辅助决策软件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明晰辅助决策类软件和管理类软件产品的区别,以及辅助决策软件的产品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同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布《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阐述基于算法成熟度的人工智能独立软件管理类别界定,并指出含人工智能软件组件的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可参考该指导原则。2022年3月,器审中心发布《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深入阐明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定义、类型、算法更新以及技术考量等内容,指导第Ⅱ类、第Ⅲ类人工智能独立软件和含有人工智能软件组件医疗器械的申报上市,为AI医疗器械、质量管理软件的体系核查提供参考。
在上述政策推动下,相关企业加速开展AI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并累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例如,科亚医疗研发的冠脉血流储备分数计算软件产品,于2020年获得我国首个AI医疗器械Ⅲ类证;汇医慧影研发的骨折X射线辅助诊断软件于2021年获得国内首张X射线骨折AI医疗器械Ⅲ类证。在政策鼓励及科技助力的大背景下,我国将开拓更多的AI医疗器械种类,促进医疗器械行业创新发展。
构建标准指南体系加速AI医疗器械上市
AI医疗器械具有潜在风险性,其研发、审批程序尚未成熟,上市相对缓慢。目前,我国AI医疗器械可以通过创新医疗器械途径进行优先审评审批,加快研发上市进程。但在AI医疗器械的监管法规和加快上市途径等方面尚需完善和开拓。
首先,我国应深入研究DHIAP的经验,建立适合我国的软件预认证计划,筛选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医疗器械企业及其他企业进行首批试点,获得预认证资格的企业,可以给予其在我国适用性的证明,必要时可将低风险AI医疗器械提供给患者或医疗人员进行辅助治疗或决策。
其次,应借鉴AI/ML的医疗器械软件行动计划,制定适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预定变更控制计划,使得AI医疗器械的变更更具安全性和预见性,加速我国AI医疗器械的研发上市。
最后,应加快《医疗器械开发的机器学习管理规范:指导原则》在我国的转化实施,促进人工智能等数字健康技术的创新,为我国AI医疗器械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奠定基础,进而完善医疗器械监管科学体系。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AI医疗器械研发上市体系的不断完善,患者可以获得更早且更加准确的疾病检测和诊断,以及更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人工智能可以从真实世界的反馈中改进并提高其性能,进而刺激AI医疗器械的发展。安全有效的AI医疗器械将帮助人们及时识别某些恶性疾病,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干预,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锻造不锈钢高压过滤器 GL11H-100P
北京深隆STJ1092 非标定制焊接机器人 高强钢点焊机器人 军工行业自动焊接机器人 焊接机器人生产厂家 长春焊接机器人
厂家直销代理批发零售日本大阪OTC氩弧焊机 AEP300 ADP400 AEP500 AVP500
JF-HG-JF20154轴自动焊变位机环缝1630自动焊机切割机
焊接机器人/abb 机器人系统/搬运机器人
凯沃智造\t五轴焊接机器人\t激光焊接设备\t小型焊接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搬运机器人机械手焊接机器人四轴机器人
上海沪工之星ZX7500K逆变式380V电焊机直流沪工焊机家用手工电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