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前沿发展与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材料焊接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化零为整、精准连接,它托起了大国重工的璀璨辉煌;在关中盆地的东北隅,陕西省韩城市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工业核心城市,承东启西、连陕晋豫,成为华北入陕的第一道门槛。
这两者在外界看来似是毫无关联,但实则它们除了用行业发展、区域要责分别诠释着“连接”的意义,还因为一个人有了不一样的联系。这个人就是张建勋,生在韩城、扎根西部,在迈进花甲之年仍以拳拳赤子心驻守焊接研究一线。40年前,他是知识青年回乡务农,如今,他是名誉在外的焊接专家。这一路走来,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中,张建勋用从容的姿态感受人生、享受生活。
经过彻骨寒,砺得梅花香
秋日的阳光不太浓烈,张建勋和往常一样,坐在被自己视为“家”的办公室,一埋首就不知不觉过去几个小时。虽然在别人看来科研的工作有些忙碌,但几十年过来,他早已习惯了这种有条不紊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岁月中,他做出了“建立焊接接头弹塑性断裂准则”等重要成果,为中国焊接事业的腾飞鞠躬尽瘁。“1975年时,我高中毕业就回乡务农了,那会儿在生产队当上了小会计。这在别人看来就很荣耀了。自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人生还能经历这么大的跨越。”
1958年,当“大跃进”的热风吹到黄土高坡渭北高原时,张建勋在一家人的殷切期待下出生了。他生在历史底蕴丰厚的韩城,在浓郁古老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加之父辈世代书香门第,舅家又是党家村名门望族,他自小就受到两脉血亲的文化影响,被寄予格外多传承“书香”的厚望。
小小少年也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爷爷和父亲成为他心中无比崇敬的老师,是他挂在嘴边的骄傲。“爷爷是韩城第一位中学生,读书很多,天文、地理的东西都能让他点拨一二。父亲更是个多才多艺的民办教师,他十分称职,数理化教学造诣高,教的班级连续10年在全县数学统考中拔尖儿。”这样的家庭也让张建勋很小就理解了“严格”的含义,在一家三代教与学的过程中,坚定了对知识最初的执着。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建勋对知识的热情愈演愈烈。中学时期赶上“教育回潮”,他多思、好思,很快成为学习的佼佼者,在学校举行的各类竞赛项目中屡屡拔得头筹。优异的成绩也更加激起了他对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勤奋好学、事事夺第一的习惯也让张建勋免受辍学之苦,哪怕在时代环境的制约下,他也受到了学校校长的器重和力荐,有机会步入高中完成学业。
不过造化弄人,张建勋在高中学习两年就毕业了,成为回乡知青,担任村团支部委员,并在韩城的一个生产队当上了会计。本着大事做好、小事做精的想法,他倒是受到了生产队长的格外重视,帮助处理队里定额承包的琐碎工作。大量的计工分、决算、分红的任务落在这个不到20岁的“毛小伙”头上。没学过会计的他,学习和适应能力很强,算起账来也效率奇高,并且账目清晰,加上为人谦逊,做事牢靠、正直,很让一众人服气。“日子虽艰苦了点儿,但现在想想倒是最难忘的”,在张建勋看来,那段生活对他日后为人处世、做科研来讲,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1977年,生产队的大喇叭传出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张建勋在时代的蹉跎中也终于“熬”出了希望,将机会等来了。乘着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的东风,他鼓足勇气踏上考察知识的头班车,并凭借扎实的储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自此,张建勋掀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身份转换,不变的报国热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建勋忙着四处求学,先后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和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和焊接研究结下深厚的情谊。
同时,纵观国内焊接领域发展的全局,自1982年开始,我国包括潘际銮、关桥在内的专家先后进入国际焊接委员会执委会;1984年9月,我国首次举办了国际焊接会议,吸引了17个国家和300多名焊接学者、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1994年,中国第一次承办了“国际焊接学会47届年会”……中国焊接学界走进国际视野,逐步接轨、融入全球先进焊接技术的发展格局。
领域国际地位的提升,让一向走在行业前沿搜罗信息的张建勋看在眼里。他在国内有些坐不住了,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他于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赴日本大阪进行长期的学术交流,认真学习日本先进技术。从古都西安、繁华的上海到日本大阪,张建勋形容自己的求学生涯好似被放飞的风筝,但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根线牵引着他,那就是始终难了的“故国情”。
“当年,我们国内的焊接技术发展还不占优势,很多在日本的国人都对是不是回国发展犹豫不决。”张建勋坦言,是一件事让他坚定了回国的念头。“日本大阪大学教授上田幸雄先生早年曾留学美国,他和我交流时说过一句话,他说,当年他们去美国读书,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一样,很多人不愿意回来,但很庆幸的是他回来了。并且他很高兴当初的选择,很感谢能为日本的振兴做出贡献。”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张建勋,让他根植在骨子里的爱国情被点燃,沸腾起来。
组织国际焊接科学与工程会议(WSE)
在他看来,国家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自己更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那会儿,我就坚信20年后我的祖国会和日本的科技一样强大。”满怀这样的信念,张建勋如期踏上回国的征程,并在此后多次东渡日本开展材料领域的合作研究,同时与美国、德国、丹麦、以色列等国家的同行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交流也让张建勋的学术研究日臻成熟,为国内焊接理论、技术发展添枝加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张建勋在回国后不久,由于出色的科研成绩,在38岁被西安交通大学破格晋升教授。他除了忙科研、教学还一心想着多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他主动找到了学校统战部,申请加入致公党,想要尽更多的社会职责。他认为,致公党作为一个民主党派,坚持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同舟共济,最重要的是摆对自己的位置,为社会和谐发展毫无保留地提建议。
机器人等离子熔覆制造实验
此后,他任职中国致公党陕西省委员会常委、西安市第11~13届政协委员,将更多的责任扛在自己肩头。对诸多现实问题,他总能以独到的角度发表看法,并围绕主要矛盾,对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建言献策。很多问题涉及学校的教学科研,如职业教育培训、实验室改革、研究生培养等,还有面向学校的民生问题,如餐饮占道、交通拥堵、菜市场管理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总能细心观察生活,站在方便大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甚至亲自奔走呼吁解决问题,为营造和谐的学术、社会生活下足了力气。
他还在2013年底到2018年4月,接受西安交通大学产学研推进委员会聘任,在青岛胶州筹建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并担任常务院长、院长等,创新性提出了“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赢支持”的理念,以身作则、艰苦创业,促进了青岛研究院从无到有,建立了若干教学与科技研发平台、省级智能焊接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和创客中心,将西安交通大学的优质教学科研成果在青岛及其周边推广,使青岛研究院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科研基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了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创新港的东部码头。
大国重工,担起强韧之责
校内、校外,张建勋是闲不下来的。他自回国后就身兼数职,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焊接研究所所长等校内职务,还任中国焊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常务理事、焊接力学与结构设计制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大阪大学国际计算焊接研究中心顾问教授等行业职务。虽然职务越多担负的责任越大,但张建勋坦言,那些工作只是分出去了他的小部分精力。归根结底,科学研究才是他焊接人生的主战场。
谈到材料焊接,张建勋兴致颇浓,从夏商时代铸焊连接的起始到新世纪焊接与高新技术的结合,面面俱到。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文明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由小到大、由繁到简的变化体现着“连接”技术的发展。此外,商代中后期出现了以陨铁为刃、青铜为身的铸焊连接兵器,让铸焊技术更是登上军事舞台。放眼近现代,焊接被赋予更广阔的空间,与材料科学、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强强融合,以智能化材料控制、精准化材料连接等服务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核能电力装备、船舶工程等各行各业。
“焊接学科作为应用型的学科,要理论联系实践,将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工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焊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张建勋积极开展多方位的科学研究活动,对材料成形过程中复杂现象进行科学建模与数值仿真等系统化研究,让焊接不仅实现与工程的紧密结合,更与时俱进跟上创新型技术的步伐,从而加大专业的包容性、创造性。
最明显的是,随着控轧控冷和高纯净冶金技术的发展,高强韧钢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得到规模化使用。张建勋解释说,高强韧钢焊接技术已经成为保证复杂条件下工程结构服役性能的关键技术,但由于焊接局部加热特征导致的接头组织、性能和残余应力不均匀性,焊接区域极容易产生组织和力学性能不均匀、大梯度残余应力等问题。“它会形成特别复杂的耦合作用区,这直接影响着焊接接头的性能,以及焊接结构的服役期限。”
面对这一情况,张建勋整合专业研究梯队,建立科学化的研究体系,围绕“高强韧材料焊接组织性能的不均匀性”“智能化焊接裂纹插销试验装置及其控制软件”“焊接接头微区性能的微表征技术”等方面,展开细致、全面的研究。以装置的控制研究为例,他们在人工智能及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解决了高强韧钢超低氢焊接冷裂纹、再热裂纹和层状撕裂敏感性的定量评价难题,实现了试验中加载过程的智能控制,施焊速度、焊接热循环和裂纹形成时间的数字化精细检测,为研究高强韧材料焊接裂纹形成机理及其预防措施提出了有效技术手段。更通俗地来讲,经过改良、优化的新系统加载速度快捷,稳定远胜于传统方法,加载精度也在行业领先,且广泛适用于各种钢材。
高强韧钢焊接科研成果
不管从任何层面来看,张建勋领衔的“高强韧金属焊接大梯度特性与尺度效应微表征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皆是成功的。在理论与技术创新方面,他们不仅首次提出了高强韧金属熔化焊接接头力学不均匀具有大梯度与尺度效应这一科学问题,还开辟了重要焊接结构服役性能检测与评价的新思路,衍生出了微区表征、微区调控、低应力制造和可视化评价等技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他们与10多家企业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为解决各类复杂焊接结构零部件的控形、控性难题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创新教育,与传承共话未来
项目技术的成功落地,科学研究的有序进行,在张建勋看来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表示,自己有幸做了领头人,几十年来能够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973”等各种国家和企业科研项目,最离不开的就是队伍人才的支持。也因此,张建勋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发展十分看重。
他教导学生:如果无法改变现状,就学会适应现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妇孺皆知的社会进步法则。人生有很多选择,难以说对错,重要的是不要忘了适应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改变现状。”因为人生道路的波折,因为自身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张建勋的人生信念中有着不一般的韧性和坚毅。这些融进了他的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参加学术讲座
在担任材料学院副院长时,张建勋“在适应中改变”的人生信念遇到了学生培养这颗硬钉子。固有的教学模式、逐渐失去活力的教学思维,在他看来亟需改变。怎么改?要与时俱进、同学生的诉求相结合。他大胆尝试着各种教学改革,首创实施的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在材料学院试行后受到普遍好评,被推广到全校;他在学院内部,工程教育阶段开设实验课程,在拓宽专业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度,对本科生的培养影响深远;他还在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工程教育的教学思想方面做了许多的创新改革,让材料学院走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前列。
“勤奋、踏实、求是、创新”,这是张建勋教书育人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让研究生最头痛的“创新”是他最关注的地方。他认为,创新就是改变,不能空想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事,而不脚踏实地做平常事,学业是在平常事的不断改变中呈现螺旋式上升。“要尝试改变,不能死水一潭,要做就要仔细做好,并尝试从新的角度做。”
组织企业制造技术交流会
除了忙碌科研和育人工作,张建勋还承担着焊接课程教学和学术讲座的任务。在课程教授中,他强调,教学生做学问是一个层面,教学生做人是一个层次。他重视学生复杂的思想问题,常深入浅出地开导,让学生打心底里服气。“当他们觉得别人的专业好时,需要有个过来人帮他们分析利弊。”张建勋常劝诫学生,“不要总觉得别人碗里的肉多,那是因为你们不搅自己碗里的肉,让它们都沉底了”。这样浅显的说教,缓解过不少学生的厌学情绪。至于学术讲座,很多人觉得费力但效果甚微,张建勋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是回顾知识、传达行业发展形势的科普好机会,乐此不疲,让对焊接不了解的人、对焊接有兴趣的人都能够在听完后有所收获。
做传道士、解惑人,张建勋给科研生活点亮了更多的色彩。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在经历了百转千回的故国情深后,他心中坚韧的光芒更胜。做的了攻坚那杆枪,也甘愿成为铺路那块石,张建勋坚定地伫立在报效祖国更宽、更广的天地之间。
专家简介
张建勋,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青岛研究院名誉院长,兼任中国焊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常务理事、日本大阪大学国际计算焊接研究中心顾问教授等职务,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焊接研究所所长。
他深入研究先进材料各种焊接加工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在焊接相关技术、装置的研发和改进方面多有建树。作为主持人,他完成了10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原“863”专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博士点基金、省部级科技开发项目等。多年来,他凭借优秀成果揽获了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等,撰写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主编和参编专著与教材8部。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激光切割机价格】大功率激光切割机价格光纤激光切割机报价数控激光切割机价格
厚街500W激光切割机3015型数控激光切割机金属激光切割机
搪瓷搅拌器的选型步骤
万业A402不锈钢焊条E310-16焊条 A402白钢焊条402焊条
哈利斯6%焊条
(德国)V/E 铝合金家具焊机, 交直流氩弧焊机,厂家直销
VH-63 海光压缩机配件
该如何正确使用西瓜专用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