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软体机器人,软机器手可以像人类的手一样触碰这些食物,不会破坏形状也不会影响口感。” SRT(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高少龙对《创造一下》表示。
相比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只有十多年发展历史的软体机器人仍是后起之秀。
它们的显著特点是灵活度和安全性更高,通常不具备复杂的机械结构,却能在狭小的空间展开作业,也没有传统机器人的强电机惯性,可以和人亲密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被普遍认为是新一代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方向。
随着人工成本的持续提高和产业自动化升级的诉求,又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对软体机器人在呼声。但软体机器人一直以来也面临一个质疑:商业化程度不高。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生产、物流运输、医疗、设备维修,还是新兴的玩具、环境勘探、看护等领域,软体机器人几乎都没有落地的项目。
然而,近5年来,软体机器人的细分市场正迎来拐点。
以行业的开拓者Soft Robotics为例,他们在今年一月获得了2300万美元B轮融资,加上2018年进行的2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和2015年获得的500万美元Pre-A轮融资后,该公司目前总融资额达到了4800万美元。
资本的持续关注,从侧面验证了软体机器人的商业化潜质。面对新机会,国内也出现了一批软体机器人新兴企业,比如柔触和SRT。
SRT是国内最早进行软体机器人研发的公司,已销售产品的应用行业覆盖3C电子、食品、医药、日化、汽车配件、生鲜、机械加工等领域。公司也已经完成数千万元Pre-A和A轮融资,新一轮的融资也在洽谈中。
软体机器人的先行者
对高少龙来说,成为国内最早掘金软体机器人的创业者是个意外。
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仿生软体机器人实验室”。此时,毕业于北航的高少龙正从事母校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工作。
初次接触到软体机器人的高少龙颇为震撼:“机械行业已经有二三十年没有过这种原理级的创新了,我当时认定这种创新将会刺激出新的蓝海市场,会极大地拓展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
这成为了高少龙的创业初心。经过再三权衡后,高少龙决定从北航辞职,和另两位北航同事合伙创业。2016年,SRT正式成立,研发团队大多出自北航软体机器人实验室。
SRT选择深耕软体夹具领域,作为一个“舶来”技术,软体机器人在国内学术界本身就是冷门,进行工业级的产品验证时,更是踏入了一个行业的“无人区”,既没有现成理论,也没有上下游供应链,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回顾刚起步时的感受,高少龙用了“迷茫”这两个字:
“如果说我们今天去做个平板,其实不是那么复杂,我们先看苹果是什么样的,小米华为是什么样的,各自有什么优缺点。但做软体机器人这块,没有参照的方向,市面上没有可以对比的产品,这东西的产品形态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我们都是跟客户一点点琢磨出来的。”
因此,高少龙特别感谢行业的早期创新者,研发机构和科研单位给了SRT很多技术支持,而当SRT给企业提供技术的时候,这些企业往往有自己的想法,会给SRT反馈意见,大家合力去改进产品。
比如在软体机械的结构设计上,不同的结构会带来不同的使用特性,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每一个夹爪的动作设计、力度和精度都需要进行微调和优化,这些涉及到弹性材料的选取,内部空腔结构的设计以及动作控制等等。
最后,SRT构建了一整套的柔性夹持系统,它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气动控制器和柔性夹爪是SRT的核心产品。
SRT一套设备大约需要20万的费用(包括柔性夹具、一个国产机械臂、机器视觉仪器和气动控制器),这一些行业里,这仅相当于3-4名产线工人的年工资,但用同样的价钱,SRT的软体机器人可以完成4-9人的工作量。高少龙透露,在很多使用柔性夹爪的方案里,效率可以比人工提高一倍,工作时长也能显著延长。
通过和协作机器人的无缝集成,SRT解决了很多行业的自动化抓取难题,已经应用在手机屏幕、边框、电路板、汽车软包电池、电脑外壳、珠宝首饰等易损物品的抓取场景。
软体夹具是整个软体机器人行业里少有的商业案例,全球目前只有SRT和Soft Robotics、柔触科技三家实现了技术产业化,面对先行者积累的技术资本,后来者要需要跨过很高的入行门槛。
高少龙表示,软体夹具是一个面向多个行业的通用型技术,但他同时承认,软体夹具所使用的材料、驱动方式和传感方式,都和刚性机械有很大的不同,厂商需要自己解决研发、设计、材料生产、装配、调试等一系列环节。
单拿夹具上的硅胶材料举例,使用不同的配方和催化剂,会生成出性能截然不同的产品,这就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工作室,不断积累试验数据。
据了解,SRT自建的生产车间掌握了全套软体机械的工艺路径,已生产了40多类不同款式的抓具产品, SRT柔性爪夹的重复定位精度在0.1mm,其最高抓取速度可以达150次/分钟,使用寿命可达300万~600万次。
“只是一个门槛很高的事情,行业发展了10多年,全球有实力的就两家。SRT作为方案解决方,在业务从未有过竞标环节,都为协议招标,也从侧面印证了蓝海效应。哪怕现在,整个行业内也没有相应的供应链上下游,我们实现了技术产品化,未来想做技术工具化,成为别人创新的一个部分。”高少龙说。
蓝海还没变红,寡头的格局已慢慢成型,在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市场格局里,让软体机械夹具的参与者们有精力在业务层面进行更深度的推广。
软体夹具的鼻祖Soft Robotics从食品包装上起步,目前,它正致力于扩展在消费品领域的应用,并延伸至电子商务和物流领域,帮助零售企业实现自动化和改善退货流程。
在SRT这里,高少龙表明首先是进行更细致的产品和服务供应,这也是公司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同时,SRT也在试水医疗领域,高少龙透露,SRT在医疗上有长期的规划,从康复设备开始,到假肢、手术器具,再到植入人体的软体辅助设备。
在康复上,SRT在研究一种类似机械外骨骼的产品,针对身体运动机能失调的人群使用(中风患者、受伤的运动员等),与传统的金属外骨骼不同,软体机器人的引入,可以让穿戴更舒适,提供更好的包裹性和保护性。此外,软骨骼有更好的柔韧性,能适应不同人的体型,相比于需要单独定制的机械硬骨骼来说,它能大大地降低成本,去覆盖更多的人群。
在假肢的设想上,软体的设计也有独特的优势。目前世界主流人体五指机械手的开销在60万人民币左右,简化版的售价也可达30万人民币,高少龙希望通过软体技术,让机器假肢的售价降低到5万人民币上下,让用户可以自己吃饭、拿东西,实现正常的起居生活,又不用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SRT来说,生产民用级产品会是很大的挑战,特别在医疗保健的细分领域,客户的接受度和准入门槛都会很高。工业级的设计思路,偏向效率和稳定性,而民用级的产品设计会考虑更多:耐久性、易用性、人体工程力学、美观程度、续航能力…这对于SRT来讲是颠覆性的, “我们还是希望能造福一些人,这也是做技术出身人的…算是一点念想吧。”高少龙笑道。
从总体上看,软体机器人依然处于学术实验阶段。虽然大部分产品没有落地,但细分领域已经有所突破:软性夹具走出了实验室,在不同的工业应用场景下挑着着百年刚性机械系统的统治,并开始下探到民用消费市场。

在刚性材料被应用后,各种机械模型和可以量产的零件得以从纸面变成现实,刚体运动学应运而生,也直接促成了现代工业化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刚性机械。
可是刚体机械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马达的驱动惯性,导致它的灵活性很低,与脆弱物体接触时容易造成破损,特别是在与周围的人交互时,往往存在安全隐患。
2009年开始,学术界开始寻求刚性材料和马达电机之外的机械解决方案,研究方向很快向仿生学靠拢,模型设计大多来自于自然界的软体生物,比如模仿毛毛虫的蠕动型机器人,通过卷缩来实现身体移动;完全没有内脊柱的柔性机器人,通过一个聚合物圆盘的开关,来模仿水木在海洋环境中的运动。
和传统的刚性构造不同,这类机器人通常使用硅胶、聚合物等软体材料,动力来自压缩空气、磁场或温度变化,输入软性的肢体进行相应驱动。
软体机器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同的方案和设计构思促成了和传统机器人完全不同的产品,应用范围也超过了传统机器人尚未踏足的领域。
在科罗拉多大学实验室,工程师研制出了一种蛆型软体机器人,它可以通过温度指引在人体肠道内爬行,将药物直接送至伤口或病原处。 普通的药物治疗针对性不强,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也有副作用,而软体机械给药物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MIT主导的软体蠕虫机器人,身体可以伸缩弯曲,可以钻进稠密空间,这类机器人可以进行侦查,也可以在地震灾难中深入废墟寻找受害者。
此外,软体机器人还有更高的环境互动性,它不像刚性材料那样刚硬锋利,哪怕和人发生碰撞,也会有更大的缓冲空间,这也让软体机械吸引了玩具厂商的目光。迪士尼研究院(Disney Research)就在尝试将类似神经纤维般的条状传感器缠绕在软体机械内,形成一种“拉伸型传感网络”,从而赋予软体机器人“本体感受”的能力。
虽然软体机器人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潜力,但落地的项目却寥寥无几。实验室的产品出现在《Science》、《Nature》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出现在TED最振奋人心的演讲里,可在充斥着传统机器人的“现实世界”,却罕见软体机器人的身影。
问题的根节之一,在于传统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的牢靠性和替代成本。
传统刚性机械的技术累积更完善,提供刚性机械的厂商很多,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可以做到低成本的快速部署。比如在工业生产领域,厂商面对已有问题,可以通过优化现有自动化设备或增加人力来解决,一位熟悉物料搬运供应链的企业负责人告诉《创造一下》:
“这就好像是发明一只铅笔,一开始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笔是直的,有的笔是弯的,有的写得时候需要握,有的直接套在手指上,笔芯材料也不一样,但理论系统被验证后,以后生产的铅笔就都是直的了,你在学校里学了怎么握笔,小卖部里所有的笔你就都可以用。软体机器人还处在发展的非常初期的阶段,基本还是大学和实验室在研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新点子每天都是,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什么时候这个体系可以做到经济和适用,软体机器人的推进脚步才能真正加速。”
软体机器人的理论需要很长时间去优化,理论统一后,厂商生产会更容易,标准制定也更容易,用户接受度也会提高,总体来说就是效率的提升。”
整个软体机器人行业还在沉淀,但细分领域的突破已经开始。
转机出现在2013年,脱离哈佛研究所的Soft Robotics公司利用软体材料和空气动力驱动,打造出了具有软体机械特性的机器夹爪。
该公司将软体手安装在ABB等公司的工业机械臂末端,变可以快速、准确、“温柔地”地抓取一系列异形和易碎物品。
据了解,夹爪是工业生产制造领域应用广泛的一种基础设备。根据国际机器人协会(IFR)的调查,全球工业界只解决了3%~4%规则刚性物品的自动化生产搬运问题,剩余96%的柔性异形易损物品仍处于使用人工上下料阶段。
比如将一定比例的寿司、鱼肉和小食打包进一个塑料餐盒,就成为一份便当。在日本,便当在线下杂食店、超市、便利店都非常常见。但很多线下店进行备货时,依然要依赖人工。
另外,在组合汉堡、生产棉花糖、制造pizza面团、包装盒装鸡蛋等任务时,传统机械操作很难抓取,刚性结构也容易导致食品损坏或变形,而软体夹具可以像人类的手一样触碰这些食物,不会破坏形状也不会影响口感。
这背后是软体夹爪的另一个优势的体现:自适应性。王煜教授对此解释说:
正是软性夹具所具备的高自适应性、低廉的成本、和环境交互的安全性,让它从软体机器人这个类别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行业在商业推广上的拓荒者。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凯尔达 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手 MA1440
自动焊接机械手,焊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价格自动焊接设备,
源旺YWH-1600 焊接机器人厂家 厂家直销工业机器人 六轴机器人 可用于学校教学
Yaskawa/安川 焊接机器人陕西
供应AC/DC 200P逆变交直流方波氩弧焊机 时代威科电焊机
上海窗帘料激光切割机 广告激光雕刻机、浙江亚克力激光切割机
WS7-400(IGBT)氩弧焊机供应
钴基焊条焊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