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局势:欧日美主导,自主研发是核心竞争力 “机器人本身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行业,却被我们做成了一个组装行业。”——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

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左),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右) “中国制造”崛起的路径一直是“低价替代”,但工业机器人是高精尖技术的集成,如果追求低价、以量取胜,是没有未来的。正如赵杰所说:“以低价来竞争,如果这样持续做下去,会把机器人行业给毁了”。 什么是可持续的路子?耐住寂寞,自主研发。虽然国内机器人技术基本具备,但机器人产业涉及到整体的工业水平、科研体系、配套产业等等方面,国产品牌仍旧和海外品牌有较大差距。 目前四大家族全球市占率 53%,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由以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 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为代表,由欧美日韩系的企业占领。 国内市场国产品牌后发但已经占三成,增速不低,但是一些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尤其是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这些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机器人本体成本的 60%以上,而主要被欧日把控。 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弯道超车,媒体、资本吹出来的“风口”吸引了大量的眼球、人才和资源倾斜。但制造业不同,实业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 “在这个行业里大家都喊要自主研发,但实际情况是说得多,做得少。李群我每年都会去跟他们交流,我也看到自主研发是研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赵杰所长提及的李群自动化,是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机器人创业公司。这家创办于2011年的轻量级工业机器人公司,软硬件都坚持自主研发。2017年即估值超10亿人民币,跻身准独角兽行列。 制造业和互联网具有迥然不同的基因,行业周期就是鲜明对比。工业机器人每款新产品在上市前,都要经历至少半年到一年的研发和测试。而对比中国共享单车,从兴起到衰败不过三年。 02
机遇:疫情5G催化,机器人将迎来强势爆发 “机器人行业开始阶段是做集成应用,早期大多是根据应用场景,比如汽车领域。经过这几年不断的努力,国产机器人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 陈家良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家良(左),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右) 近两年美国从“实体清单”的封锁,到芯片产业链的精准打击,在全方位的高精尖产业和人才上卡脖子。即便是华为有海思做芯片设计,制造的环节也没有握在自己手上,变数过大。 轻型机器人李群的发展过程,就是经历多年把整个的产品体系梳理出来,用国内供应链实现设计。这背后有一个完整的研发团队,从硬件到软件操作系统的闭环,实际上这就形成了李群的最大优势和壁垒。一个团队,一个产品,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武器,来攻打市场。 有了自主研发的闭环,只需要紧盯市场,快速迭代产品,实际上整个体系的效率会越来越高。 “机器人行业的企业目前大多属于创业型,这就造成了与工业产品需求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即如何从创业型企业转变为一个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如何从创业者转变为企业家。”陈家良在访谈中指出国内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创业阶段,但是已经有了一些推动者和实践者: “目前李群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和实践。他们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做了很大的努力,相信这会对机器人行业的智能制造,有非常的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从最初汽车领域的集成应用,到针对工业各行业的机器人,陈家良认为优秀的公司不但要有好的技术和产品,更要有“人品”。在这个赛道上,对资本引入和企业扩张要有所规划,但不必对资本的追求过于焦虑。 03挑战:内外双循环,立足国内放眼全球 “为什么要搞机器人自动化?是因为国家也有需要去转型。很多老企业还是用传统的思路去开展,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试图以量来打败对手。”——上海纳博特斯克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宋杰

上海纳博特斯克传动设备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宋杰(左),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右) 今年以来,政策层大力推进内循环,国产替代、自主品牌崛起将迎来契机。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要有耐心沉淀,甚至坐得住冷板凳。 “在中国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量的积累非常迅速,却鲜少有质变。许多进入行业的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却视图通过业务量来打败对手,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宋杰在访谈中提到: “李群自动化是一家懂得发展指导的企业,无论是驱动一体、软件研发、算法研发,他们都在很有耐心地做实事。这是难能可贵之处……中国应该有更多这样有耐心、愿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 李群自动化从上一阶段一开始,对于驱动、驱动运行、软件的研发等等都具有前瞻性,也一直致力于做这个,能够给这一波的工业智能化改造、国产品牌替代提供一些经验。 对于民族品牌的出海,宋杰认为“拓展海外自动化肯定是很好的一件事,但前提是产品质量要过硬,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民用品、消费品,它是一个中间品、工业品。如果把产品带去海外,就要考虑一个售后成本的问题,如果产品不够稳定,在未来,成本将会拖很大的后腿。” 为了解决出海成本过高、模式过重的问题,李群的海外策略是,找各地的合作伙伴,跟当地合作伙伴输出。用输出产品、输出技术的方式,而不是李群直接去投产。 过去几年,李群在向韩国和东南亚都建立了渠道。从目前他们的反馈上,中国的品牌在国外也有机会,很多人愿意尝试中国的品牌。 04
征途:先研发后销售,技术路线催生工匠精神 “德国的工匠精神不是一上来就有的,一定是工业水准和整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需要这件事,做了这件事能够得到认可和回报,大家自然就做这件事情。”——李群自动化创始人,石金博 中国并非没有工匠精神。在航天、重工某些领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只是当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代,改革开放前四十年,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太多机会,不需要追求极致,就可以快速变现。 “快速发展的时代给每个人的机遇,又使大家貌似忽略了对这种精益求精的这种工匠精神的追求,我还是坚信坚持做一件事情,然后把它做到精益求精,它终究会有变现的一天。”李群创始人石金博在访谈中说道。 在论及最关键的问题时说,石金博认为最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在应对市场过程中,需要快速补齐团队,快速应对没有碰到过的问题,甚至要发现没有处理的问题,之后怎么去把它给解决掉。建立一支能打的团队,非常重要。 工业机器人是B2B的模式,其好处在于一旦应对了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就有了很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横向、纵向都有。在研发投入之后,再不断开拓市场,不断补充研发,进行迭代,形成优势。 同时,5G的发展也将催化全新的自动化产品,也将为智能化提供很好的通路保障,产生的机会。5G技术布局,也是自主品牌的机会。 05
自主品牌,行稳致远 国产机器人经历过投资者、机构们的意兴阑珊,也吃过客户的闭门羹。但工业机器人赛道上,海外已经有了四大家族、四小家族,国内需求开始井喷,必然跑出新的“四小龙”。 每个产业的周期和风格不同。相比于近几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工业机器人的攻坚和扩张,没有镁光灯,没有大肆吆喝,没有风口上的猪,有的只是稳扎稳打,持续突围。 中国经济大环境已经经过了快速增长期,很多赛道从蓝海转为红海,降本增效、品牌创新是下十年的主流。面对未知风险,回归客观规律和商业常识,正如李群创始人石金博所言: “我最终目标是实现它,而不是说我立了一个东西,然后去包装去卖。要实现它,那就必须按照实现它的客观规律是什么去做,那这个过程里面你要面对的不安定,困难、风险,你就是面对他,绕不开。除非想放弃不做了,才可能绕开。” 下个十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人,才能把握住长期机会,行稳致远。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直销MIG-500小型焊机 380V/三相双脉冲弧焊机 家用电焊机
气保焊机厂家 NB-500P成型好 . 免打磨焊机 二保焊机全国联保
氩弧焊机减压阀氩气表内牙氩气表外牙氩气表AR氩气减压阀
FANUC Positioner系列变位机
富士龙50切片机 富士龙全自动切片机 富士龙商用切片机
机器人激光焊接 机器人焊接机 机器人自动化 东莞焊接
供应自动焊 焊接设备 滚轮架 切割机
河北供应现货:ZHB-03 焊接变位机 焊接变位机 品质优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