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大投资背景下,智能网联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5G、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等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新基建”为我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了基础条件。去年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纲要》特别提到,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研发,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产业链。今年我国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要结合5G商用部署,推动5G与车联网协同建设。而5G商用速度的加快,能够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政策频频加持、发展路径明确,这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和利好。不过,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政策的指引和龙头企业的推动,更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布局和实施。最近,有关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消息也是频频见诸报端。不久前,北汽集团启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前沿人才招聘活动;再早之前的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等16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集中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不少与智能网联密切相关。但在行业人士看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培养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人才紧缺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
进入智能网联时代的汽车行业,对新学科、新型人才的需求,与传统汽车行业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近日,北汽集团就正式启动了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前沿人才招聘活动,发布涵盖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软件平台架构等众多方向在内的百余个社招和校招岗位,旨在迅速搭建其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队伍。
不过,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看来,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需求与人才供给是不相匹配的,尤其是从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方面来看,人才稀缺是最大的短板,加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来补短板是当下最急迫的任务。
“目前,我们的车辆与交通领域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面向传统汽车工业,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特别紧缺“汽车+IT+通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其要求更高、更全面、更深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车辆工程专业负责人纪威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校培养的人才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无法适应和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工业对人才的需要,急需培养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目前,因为开展时间不是很长,中国智能网联人才的培养和国外相比,差距主要在智能化层面,尤其是针对汽车场景下的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才短缺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特别是研发人员,复合型的核心研发人才仍是一将难求。ADAS技术、算法、试验测试、数据分析等岗位紧缺度较高。对于整车和零部件企业而言,车联网、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系统、系统集成与控制、算法与人工智能、测验测试这些岗位在未来的5年内需求仍然很大。”
■产学研需紧密结合
那么,如何加速培养符合行业和产业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呢?
“人才培养是个大课题。首先,各类学校都要加速推进,在学校这个环节要增加相关课程设置,编制适合于我国智能网联发展的课程教材。”付于武表示,人才培养要从基础开始,“不能焦躁,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
据纪威介绍,全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对车辆工程专业和课程体系做出调整,增设了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相关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中新设了“智能车辆工程(080214T)”特色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项目指南》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新增了“交通与运载工程(E12)”一级学科,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些方案和措施的实施必将对智能网联汽车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交叉融合技术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付于武指出,为了补充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队伍的短板,跨界融合、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培养人才也非常重要。目前,行业也开展了一些专门的讲座、学习班来加速培养人才。付于武认为这都是很好的现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解决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短缺问题,可以分阶段实施对应的培养计划。”纪威告诉记者。
第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高级研修班”或“短期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为相关企业速成急需人才,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第二,企业可以选拔一批年轻有为、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技术人员,送到国内外相关高校进行定向培养和深造,可以是在职(或脱产)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参加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为企业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第三,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要尽快出台和确立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政策措施和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相关教材的编辑出版等方面加快建设进度,以适应社会对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需求。
去年9月,长安汽车与重庆大学就启动了智能网联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通过定制化、模块化课程设计和丰富培养手段,打造符合行业和产业标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和促进人才向智能网联人才转型。“无论是智能网联还是自动驾驶板块,都涉及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的识别、大数据、软件、动力工程、动力学等学科,交叉比较多,而企业做好智能网联需要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目前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的主要方向。”长安汽车车联网技术开发所所长、智能汽车云项目总监蔡春茂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打破框架壁垒促进人才流动
爱驰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丁华杰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对于智能网联汽车有着自己战略性的考量,包括此前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战略,都意味着我国对于智能网联人才的需求量会快速增加,人才缺口也会增大。但这个行业是个新兴跨学科的领域,目前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研究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此,丁华杰还提出了自己的两点建议:
一是人才是国家《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核心支撑,务必需要各方重视,包括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所等,要打破门门框框,重点进行交叉学科的知识培养。这是一个复合型的战略任务,比如学科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复合,因此一定要避免各个专业间的割裂,以及高校和企业间的割裂,避免事倍功半。
二是目前来看,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源于企业,比如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甚至一些优秀的原创技术理论也来源于企业,比如摄像头感知人工智能YOLO系列原创算法就来自企业。而企业和高校之间的人才评定差异可能会影响人才的流动和培养。呼吁更多的高校打破人才认定的传统制度,将一定比例的教授选任多元化,这对于中国的企业人才教育、学科发展都是长期的良策。”
“我国智能网联领域的人才正在快速发展,无论是高校端,还是企业端,都在积极开展合作,与业内的企业、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力求在具体的项目研发实践中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朱明荣向记者指出,一年来,全国180多所高校开始增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积极探索并加大该领域人才的培养。目前看来,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合作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记者陈艳)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德国进口焊条UTP 694焊条2.5/3.2/4.0
焊接机器人、宁波焊接机器人、工装夹具、自动焊接机、山东
澳门电焊机200a家用价格
弧焊机,松下脉冲气保焊机 YD-500GL3 二保焊机 数字气保焊机 松峡
进口电焊机230A柴油发电电焊机TO230A
DLC系列激光打标卡DLC2PCIE-QCW-5V
,山东奥太ZX7-250S(3) 逆变直流弧焊机 家用便携式焊机 成型美观
吉庆定制 PP焊条 塑料焊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