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上科大学者研发软电子皮肤人机界面,并可大规模生产和重构

上科大学者研发软电子皮肤人机界面,并可大规模生产和重构

2022-06-20 来源:全球焊接网 |责任编辑:小球球 浏览数:1004 全球焊接网

核心提示:开发有类似人体感知能力的自主机器人系统,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监测和环境、农业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利用该类机器人系统的触觉感知功能,可极大防止人类在极端和危险环境中工作时暴露于危险之中。近日,科研人员

开发有类似人体感知能力的自主机器人系统,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监测和环境、农业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利用该类机器人系统的触觉感知功能,可极大防止人类在极端和危险环境中工作时暴露于危险之中。

近日,科研人员研发了一种由 AI 驱动、基于软电子皮肤的人机界面。该系统具有全打印、可大规模生产特点,并能够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其他遥感平台。

6 月 1 日,相关论文以《用于机器人理化传感的全打印柔性人机界面》(All-printed soft human-machine interface for robotic physicochemical sensing)为题发表在 Science Robotics 上 [1]。

(来源:Science Robotics)

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常任轨助理教授、智能医疗分析与柔性生物电子实验室主任于游担任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系助理教授高伟。

据了解,该人机传感系统名为 M-Bot,其工作的方式是先采集人体的表面肌电信号,再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信号进行解码,最后达到远程控制机器人的目的。同时,机器手的电子皮肤可以执行接近感应及触觉和温度的感知映射,并在化学传感器的辅助下对溶液相和干相毒害化合物进行水凝胶辅助的现场采样和实时分析。

目前,有许多有毒化合物需要严格监管,比如农药、爆炸物或化学神经毒剂,其会引发神经系统疾病、不孕症等,甚至导致人的死亡。此问题解决的紧迫性进一步促使了可控人机交互机器人系统的开发。

之前的机器人传感技术主要集中在监测压力、温度等物理参数,但是能对杀虫剂、神经毒剂和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检测的化学传感器发展还不成熟。

本次研究人员开发的人机界面系统展示出在电子皮肤在物理和化学传感方面的广泛应用。

图 | M-Bot(来源:Science Robotics)

M-Bot 可以在危险性环境中进行原位威胁复合检测,比如有效地跟踪微量有害化合物,当通过智能决策算法检测到污染时,可为人们提供交互式触觉警报反馈。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世界各地大流行,该工具也可扩展到对 SARS-CoV-2 等致病性病菌监测上,避免直接与患者接触,从而在抗击传染病方面发挥作用。

机器人要想得到有效部署,必须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电子皮肤由于高灵活性和适应性,被认为是电子产品与人/机器人身体之间的理想接口。

不过,当前,基于电子皮肤的多功能机器人监测系统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和难点。

大多数危险化合物的快速检测方法需要手动样品制备步骤,将化学传感器集成到基于电子皮肤的机器人系统上较为困难,这阻碍了机器人与人交互和“感受”外部世界的能力。

机器人机械手在极端环境中需要触觉、化学和温度等反馈来处理任意物体,以进行准确的物理化学分析。

而于游等研究者打造的传感机器人系统 M-Bot 能够可靠地提取人体生理特征,并准确控制和接收实时用户交互反馈。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电子皮肤界面还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还较缺乏可扩展的低成本制造薄型、超灵活、多功能的机器人物理化学传感器贴片方法。

M-Bot 由两个可拉伸轻薄电子皮肤贴片组成,即 E-skin-R(与机器人皮肤接口)和 E-skin-H(与人体皮肤接口),并具有强大的理化传感能力,能大规模生产且可重构。

它可通过高速、低成本和可扩展的喷墨打印技术以及一系列定制开发的纳米材料墨水进行快速低价制备。

图 | E-skin-R 上全喷墨打印的多模态传感器阵列(来源:Science Robotics)

定制开发的功能纳米材料油墨经过设计和优化,可针对特定危险目标分析物实现高灵敏度和选择性传感器。水凝胶涂层的印刷纳米生物传感器,允许在机器人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干相化学采样和快速现场危害分析。

M-Bot 的威胁感知能力可以为自动化化学传感铺平道路,并为各种实用的机器人辅助应用提供机器介导的决策。

实现高速、无线和同步多通道物理化学传感的全系统集成是未来现场部署和评估的关键需求。M-Bot 所代表的人机交互机器人传感技术,为开发先进柔软电子皮肤提供了一种从人体和周围环境中收集重要数据的有效方法。

最后,于游表示,通过集成高密度和新型多模态传感器,该技术还能较方便地重新配置实施到众多可穿戴设备和机器人应用中,并在未来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中发挥关键作用,比如大大提高其环境感知能力。

图 | 于游(来源:于游个人主页)

据了解,于游在 2017 年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近期回国加入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主要致力于柔性生物电子和医疗机器人的相关研究。

-End-

参考:

1、Y.Yu,J.Li,S.Solomon,et al.All-printed soft human-machine interface for robotic physicochemical sensing.Science Robotics7(2022).

DOI: 10.1126/scirobotics.abn0495

   声明: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全球焊接网(www.robot-china.com)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39553798-8007更多>相关资讯
• 5G超声机器人可“隔空”远程问诊丨智能医疗项目• 乌兰察布工业产业渐入智能化时代
• 人机协同 服务机器人走近你我• 134支队伍参赛,2022年东莞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开
• 柔触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加注推动• IDC:2021年中国餐饮服务机器人市场同比增速高
• 华为数字机器人携手生态,共启政务“智”理新征• 中国智造踏入新蓝海,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与现状
• 关于机器人创业:学术界vs工业界及中国机器人企• 打通外骨骼机器人产业链,程天科技如何在新十年
0相关评论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深圳海目星获政府补助2249万元
阅读下文 >> 以数字化推进餐饮业转型升级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自动转载信息、企业用户或网友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第一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对于资讯内容及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qqweld.com/news/show-13277.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全球焊接网 或原稿来源。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旗下平台:货源网

  • 旗下平台:玩具网

2018-2023 QQWE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焊接网版权所有 丨 冀ICP备2024057666号-1
访问和使用全球焊接网,即表明您已完全接受和服从我们的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