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丨崔力文
编辑丨别 致
补盲激光雷达是推陈出新,还是过分冗余?但无论哪种,如今的大市场,依旧绕不开“量产”和“成本”的鸿沟。
激光雷达量产上车,早已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人们所熟知的蔚来、小鹏、理想也好,飞凡、埃安、阿维塔也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激光雷达为主的多传感器融合智能驾驶方案。
尽管不少人认为,相对于特斯拉的纯视觉感知方案,以激光雷达为主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成本更高不划算,但必须承认的一点在于,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确实能够获取更清晰、更丰富的场景数据,“四舍五入”也就更安全。

哪怕是现在,激光雷达上车与否,依旧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逐渐明朗之处在于,当更多车企想要走“重感知、轻地图”的单体智能驾驶路线之时,激光雷达的重要程度,再次被隐隐拔高了。
其实,激光雷达的作用很简单,主要用于解决前向长距探测问题。而为了覆盖到更广的感知区域,车企在设计激光雷达位置时,要么放在车顶,“一览众山小”;要么放在车头两则,通过2个激光雷达的复合感知,获取更广、更合适的纵横视角。
只不过,世上没有万全之策,无论是将激光雷达放置在车顶还是车头两侧,都会存在一定的感知盲区。这就意味着,若遭遇近场低矮物体、横穿的小动物、路牙等障碍物,激光雷达的能力再强大,同样的“鞭长莫及”。

方法终归是有的,在弥补盲区感知的“战役”中,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被委以大任,而且成本方面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控制。蔚小理也好、特斯拉也罢,它们现阶段的成熟方案,都是如此。
但广大的激光雷达供应商们,好像并不满足如今的情形。亦或者说,它们想要寻找另一条赚钱的路子——补盲激光雷达。
01
补盲激光雷达,多余还是必须?
最近的激光雷达行业尤为热闹,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2个“资深玩家”,竟然如同说好了一般,先后发布了自家的补盲激光雷达。
按照他们的想法,补盲激光雷达可以分别配置在车身的前、后、左、右4个方位,以实现感知冗余,保证安全。当然,如此逻辑也确实说得通,只不过总有一股子“韭菜味”。

与速腾聚创相比,禾赛科技发布的补盲激光雷达FT120,还要早上几天。如上图所示,便是FT120与禾赛科技前向激光雷达AT128融合之后的点云成像。其中,绿色的部分,则是补盲激光雷达所呈现出来的结果。
在禾赛科技看来,定位于侧向补盲激光雷达的FT120,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实现车身周围更全面的点云覆盖。至于“较低”的参照物,当然是指AT128这样的前向激光雷达。
而且禾赛科技CEO李一帆自己也承认,与摄像头相比,FT120的成本会更高一些。
总得来说,这并不妨碍补盲激光雷达的商业逻辑。至少在应对各式各样Corner case的时候,补盲激光雷达能够更准确、更快地感知到。换句话说,汽车安全再高的冗余也不会有错,只要有人买单,其逻辑就讲得通。

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一点,速腾聚创紧随禾赛科技其后,发布了自家的补盲激光雷达——E1。
E1与FT120的产品参数大差不差,独家技术虽然有些差异,但却都归属于Flash技术路线下的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两者的宣传亮点都是围绕自研芯片、内部没有运动部件、集成化高等几个方面展开。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2位业界“老炮”之前,已经有一家名叫亮道智能的激光雷达系统供应商,率先发布了补盲激光雷达——LDSatellite。
但相对于亮道智能的先发优势,禾赛科技并没有放在心上,其CEO李一帆这样说道:“虽然不是第一个发布,但可能是第一个量产。”

显而易见,补盲激光雷达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除了需要解决其与摄像头的“成本之争”之外,还需要应对量产之后的定点问题。
换言之,能够造出来补盲激光雷达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其规模化装到车上。这个角度出发,亮道智能虽然有先发优势,但在与车企之间的沟通上,并没有另外两家有优势。而且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都有自家的前向激光雷达量产上车,搭配打包售卖,更具备商业优势。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把补盲激光雷达的成本打下来?
02
成本难降,巨头合并求生
最近自动驾驶领域的大事频发,先是大众和福特联合支持的Argo AI关停,再就是图森未来CEO“被”离职,然后小马智行曝出大批量裁员……
与之强关联的激光雷达市场,必然受到影响。而形成连锁反应的表现,或许就是激光雷达鼻祖德国Ibeo宣告破产、激光雷达上市公司Velodyne与另一家激光雷达上市公司Ouster合并。其实事情发生的原因很简单——都没钱了。

Ibeo因为没能融到足够的钱,走向了破产;Velodyne与Ouster的合并,虽然原因复杂了些,但最后的指向也是为了降低成本、谋求规模化商业落地。
据了解,两家公司自上市之后,股价已经下跌超过了75%,而合并后的新公司,市值也不过才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亿元)。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Velodyne与Ouster合并之后,能够结合各自的客户群、合作伙伴、分销渠道等,进一步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
谁能想到,正当国内激光雷达再掀一波补盲激光雷达竞争的时候,国外的两家上市的激光雷达公司,竟然需要依靠合并的方式,求活求生存。

今年8月,Yole Intelligence发布的《2022年汽车与工业领域激光雷达应用报告》显示,全球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禾赛科技总营收第一,速腾聚创排名第二,其次是Velodyne和Outster。
从这个排名上来看,依靠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广阔,禾赛科技与速腾聚创确实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优势。但这其实并不能保证,国外的寒风吹不进来;更不能保证,眼前的补盲激光雷达,就能通过市场的检验。
关于补盲激光雷达的成本问题,亮道智能CEO剧学铭表示,一个是要通过量产,规模化之后可以削减成本;另一个就是依靠制造工艺、成熟的集成化技术,减少元件,也能实现对成本的控制。

绕过来,绕过去,补盲激光雷达也好,前向激光雷达也罢,第一个要解决的是成本问题,紧接着第二个就是如何量产装车的问题。
然而两者又相辅相成,性价比足够高,才有更大概率获得定点客户;能够量产装车之后,就会进一步促进成本下降,形成正反馈闭环。
但另一方面,其实早在2021年的时候,国内的激光雷达市场已经出现了分流,以MEMS和转镜方案为主流的激光雷达定点战场,已经被瓜分完毕。

速腾聚创绑定主机厂,获得了多家车企的战略投资,比如上汽、比亚迪、吉利、北汽、长城等,进而收获了近50个车型的定点。
禾赛科技不落人后,获得了理想、长安、集度、高合、路特斯等多家车企多款车型总计数百万台的量产定点。
图达通有蔚来的支持,也算获得滋润。华为、大疆等,更是摩拳擦掌,磨刀霍霍……
市场就是这样,马太效应之下,强者恒强。而且这里的江湖同样不是打打杀杀,更多的还是人情世故。
既然头部激光雷达厂商们,要产品有产品,要朋友也有朋友,大家一起做大做强,用补盲激光雷达的概念,造造声势,割割韭菜,也没啥大不了的。
都是为了激光雷达行业发展,不是吗?
原文标题 : 激光雷达,戏有点多

铁锚
大桥
金桥
京雷
天泰
博威合金BOWAY
马扎克Mazak
威尔泰克
迈格泰克
斯巴特
MAOSHENG贸盛
Miller米勒
新世纪焊接
西安恒立
上海特焊
新天激光
海目星激光
迅镭激光
粤铭YUEMING
镭鸣Leiming
领创激光
天琪激光
亚威Yawei
邦德激光bodor
扬力YANGLI
宏山激光
楚天激光
百超迪能NED
金运激光
LVD
Tanaka田中
BLM
易特流etal
百盛激光
Messer梅塞尔
PrimaPower普玛宝
创力 CANLEE光纤激光切割机
大焊 焊机匠心品质 精工之作 行家之选
KUKA 库卡摩多机器人流水线作业
松下 旗下LAPRISS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
全自动焊接流水线
川崎工业焊接机器人 焊接管架
上海通用电气 全焊机系列展示
浩创瑞凌ZX7-250BG家用电焊机双电压自动转换220V/380V
安川焊接机器人
ZW-3/8 ZW-6/8 压缩机配件
时代焊机 马鞍山气保焊机NBM-500 A110-500P A111-500P数控切割机焊机批发
北京深隆STH1005 焊接机器人自动化工业 激光焊接机器人非标定制 提供军工航天行业焊接解决方案 自动焊接机器人
山东数控光纤激光切割机 钢板不锈钢激光切割机 爆款现货
直销激光切割机 免费维修切割机
0.3立方储气罐8公斤 0.3立方储气罐10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