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今天的《榜样》栏目,大脚丫将为大伙详细介绍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周清军同志先进事迹。
周清军,石油工程建设公司所属江汉油建公司长输管道管理中心焊接主任技师。参加工作27年来,他扎根一线,立足岗位,先后在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中缅管道、涪陵页岩气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担当焊接主力,所参建的工程有一项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两项获得“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两项获得“中国石化优质工程奖”。
2019年,江汉油建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周清军全自动焊接工作室”,主攻长输管道全自动焊接工艺,先后完成了一般地段和特殊地形长输管道全自动焊接工艺的应用研究,成功摸索出大口径、高钢级的全自动焊接技术应用参数,为进一步拓展长输管道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苦练焊接技术,以“工匠”之心追求精益求精
1993年,24岁的周清军来到江汉油建公司成为了一名电焊学员。拿起焊把的他才知道:电焊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行业。每一次扬起的焊花温度高达2000℃,皮肤经常被烫伤。即使在火热的夏季,焊工们也要穿着厚厚的工衣,戴着密不透风的焊帽,接受噪声、弧光、烟尘和高温的考验。
虽然辛苦,但看到焊接出笔直闪亮的焊缝时,就仿佛看到了精美的艺术品,他的心里感到格外满足和自豪。焊接讲究手把要稳。为了练好焊接技术,他常常在手腕上吊着一块砖头给自己加练,往往练到手臂红肿,吃饭时筷子都夹不住菜。
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周清军顺利考取了焊工证。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既然当了电焊工,要当就当最好的。
因为爱钻研和勤奋好学,他被该公司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先后学会了普通焊、向上焊、向下焊、氩弧焊、半自动焊、全自动焊……,熟练掌握了几乎所有的管道焊接技术。
焊接是个技术活儿,会焊容易,焊好却难,要焊出精品就更是难上加难。对待每一项焊接任务,周清军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绝不允许有半点差错。2002年参与西气东输一线管道建设时,他负责STT打底,当时STT打底焊接技术还属于新事物,项目部的焊接合格率一直徘徊在90%左右,虽然满足了业主的要求,但他并不满意,于是边干边摸索怎么送丝,电流调多大,手法怎么摆。最后,他创造了连续300道焊口STT打底检测无缺陷的纪录,被大伙儿称作“STT全线第一人”。最终,江汉油建公司在豫皖段8个管道施工单位中,综合指标名列前茅,项目部获得业主颁发的“综合管理奖”。
在他看来,企业培养了他,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用实际行动回报企业的培养之恩。近5年,他焊接的所有管口,焊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100%。在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的一次管口焊接中,眼看焊接快接近尾声,可一道火红的飞溅灼烧到他的工衣。为了不留下接头,周清军没有停下手中的焊接,坚持将焊口焊完。事后,工衣被烧破了一个洞,脖子也被烫伤。可是看着平滑光亮的焊口,他却觉得很值。因为所干的工程都代表着公司形象,都保障着国家能源安全,每一道焊口都是良心和责任。
攻克焊接高地,以“创新”精神破解技术难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焊接工艺也在不断升级和创新,给项目施工带来了很多的挑战和考验。
2012年,江汉油建公司参与了中缅管线建设。这个项目穿越滇西横断山脉,地质结构极为复杂,其中3公里处于地质断裂带上,焊接采取大应变焊接工艺。这项工艺当时在该公司管道建设中尚属首次。大应变焊接焊缝宽达4厘米,焊接方法要求更高,对焊缝外观的控制也更难把握。
越是危急之时,越能考验品性。周清军主动请缨,参加项目部党支部党员攻关小组。白天,和项目部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实际操作,详细记录每一个数据参数。晚上结合实践数据查找资料,不断研究改进焊接技巧。那段时间,和他一起做研究的同事说,休息时他连梦话都是“电流不合适,再调整”之类的话。经过共同努力,最终成功获得了大应变焊接工艺数据,解决了中缅管道施工难题。3公里的大应变焊接管线,焊接一次合格率比设计要求高出5个百分点。
成功是甜蜜的,背后的过程却很艰辛。近几年,管道施工逐渐由半自动焊向全自动焊转变。为了进一步打造江汉油建公司在全自动焊接领域的竞争优势,该公司成立全自动焊接机组,周清军被任命为机组长,重点进行全自动焊接工艺的研究。经过天津LNG管道、新气管道等一系列管道工程的洗礼,2018年,该公司决定在鄂安沧输气管线建设中,着力推进全自动焊接技术的实践运用。那段时间,他与机组成员不断向焊接专家认真请教学习,白天精心组织施工,晚上开展焊接经验交流,共享数据参数,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他和机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总结出两种管径材质、三种不同壁厚的焊接工艺参数,顺利完成13.7公里焊接任务,AUT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99.4%。江汉油建公司成为中国石化系统内首次在X80材质、管径1219毫米长输管道中成功运用全自动焊接工艺的单位。
2019年4月,江汉油建公司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全自动焊接工作室,为他指定了焊接专家,配备了焊接人员,明确了全自动焊接技术的下一步攻关方向。身为党员,周清军深感肩上沉沉责任,“一定要做出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企业。”
试验环境不能有风,即使盛夏时节,焊接操作时,工作室的门窗都要紧闭。每次焊接完成后,他都浑身湿透,但只要看到新的焊接工艺取得成功,他都由衷感到快乐和满足。他成功摸索出“气保护实心焊丝内焊机根焊+双焊炬填充盖面下向焊工艺”“单枪RMD根焊+气保护药芯焊丝上向自动焊技术”等焊接参数。先后在管径1016毫米至1219毫米的大口径管道中得到成功应用。
去年开始,他从项目上专门抽调出来,全力投入到管径1422毫米、璧厚32.1毫米、材质X80钢管的全自动焊参数攻关。这种规格的全自动焊接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取得这项技术的突破,将为公司参加中俄管道的竞标奠定坚实基础。
大半年来,周清军几乎天天泡在全自动焊接实操基地,和工作室成员一起,反复进行各项焊接参数的实际操作演练。疫情期间,现场焊接不得不中断,就在家里整理汇总各类数据,笔记记了十多本,收集的数据达到上万项。小区隔离一结束,他第一时间回到现场,立即投入到紧张的试验中。目前,他们已完成管径1422毫米、璧厚32.1毫米管材的焊接工艺研究,并确定了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焊接工艺评定试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培养焊接人才,以“传承”二字潜心薪火相传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合力才能划大桨。周清军始终觉得:自己一个人过硬不算真的过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焊工,必须通过专业技术、工作作风、思想道德上全方位的言传身教,带出更多技术精、作风好、素质高的团队,才能为企业发展创效做出更大贡献。
这些年来,经他培训的电焊工达到100多人。2007年,在参与川气东送管道工程时,作为焊接班长,他一次性带了17名电焊工。这些电焊工平均年龄不到20岁,起初焊接质量不高,他就根据每名焊工的焊接特点,制定单独的学习计划,手把手辅导。一百多米长的作业带,每天不断穿梭,确保每名焊工在焊接时,他都能在跟前指导纠正,一天下来走的路程超过10公里,有一天甚至被累得倒在工地。
虽然辛苦,但这个以新焊工为主力的机组创造了连续焊接405道焊口,无一道返修的纪录。2019年以来,为加快全自动焊人才培养,该公司先后组织7期全自动焊接技术培训班。为了让每一名参培的焊工能够学有所成,他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开展“每日一测”活动,对当天的学习内容当天进行实际检测。
检测完成后组织学员召开技术分析会,针对问题逐一进行剖析,让焊工吃透难点、消化疑点。结合以往的焊接经验,总结出“肌肉记忆训练法”。要求焊工双手上下握着长方形手柄,双手拇指按操作键,盲眼反复练习。通过科学、严谨和灵活的培训,一共有70多名焊工通过全自动焊考核,取得全自动焊接资质,为全自动焊接人才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共产党员不仅是一种称号,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光荣,一份责任。回顾25年来的工作经历,他先后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首届“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十大感动人物”、江汉油田“江汉工匠”称号。周清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进一步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提升和攻克焊接技术,利用工作室这个平台,研究出更多复杂地形和不同环境下全自动焊接应用技术,让新技术助力企业新发展!
素材:江汉油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