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展会资讯>两院院士:未来你的同事,或许是机器人

两院院士:未来你的同事,或许是机器人

2020-09-09 来源:全球焊接网 |责任编辑:小球球 浏览数:521 全球焊接网

核心提示:南京软博会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研讨会8日上午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等专家学者,为南京和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南京软博会“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研讨会”8日上午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等专家学者,为南京和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单忠德在研讨会上说,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等开展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虽然规模优势明显,但质量效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世界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实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单忠德说,长三角是我国著名的制造业集聚区,江苏省是传统的制造大省,南京是江苏省省会,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而且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具备成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的内外条件,南航将进一步加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力度,更好服务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丁汉在发表演讲时说,机器人虽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生活和经济各领域,但其灵活性和智能决策能力等方面尚显不足。学界和业界在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切忌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炫酷,而忽略了“真管用”的初衷,毕竟机器人是要切实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有效扩展和延伸人类的能力,而不能只做“无用功”,市场也不会为此买单。

   丁汉指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是“共融机器人”。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融”:机器人与环境自然交互“共融”,机器人可以走出特定区域,走进山地、雪地,来到人来人往的街道,在动态环境中实施作业;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互助互补“共融”,机器人可以通过多“人”协作以实现单体能力的突破,通过合作增强机器人整体功能和性能;机器人与人协同作业“共融”,机器人不再被动等待人的协助、不再一味依赖人的编程,而要能够主动感知并解决各种问题。

   丁汉说,为实现以上与环境,与其他机器人,与人类共存、共事、共融的目标,机器人需要在“身体”“感知”和“意识”上进行革新。而这需要通过机械、信息、力学、材料、生物等学科和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才能取得突破。现在,这一个个“碉堡”正在被我们攻破。可以预见,随着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机器人制造水平将越来越高,“能工巧匠”“聪敏体贴”和“分工合作”等类型共融机器人将深刻影响人类生活。

   “纵观科技发展史,机械设备是对人类四肢的延展,计算机是对人类大脑的拓展,机器人则是对人类综合能力的模仿,是具有感知、认知和自主行动能力的智能化装备。”丁汉说,共融机器人愿景的实现,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华中科技大学相关研究院承担了“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他对南京和长三角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充满信心。(融媒体记者 王健)

打赏

相关阅读:

两院院士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意大利将聚焦创新和人工智能
阅读下文 >> 2020工博会预热秀—智同科技震撼登场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自动转载信息、企业用户或网友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第一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对于资讯内容及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qqweld.com/news/show-3622.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全球焊接网 或原稿来源。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旗下平台:货源网

  • 旗下平台:玩具网

2018-2023 QQWE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焊接网版权所有 丨 冀ICP备2024057666号
访问和使用全球焊接网,即表明您已完全接受和服从我们的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