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新能源车的下半场,汽车智能化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新能源车的下半场,汽车智能化的投资机会怎么看?

2022-01-20 来源:JQRZX |责任编辑:小球球 浏览数:1091 全球焊接网

核心提示:“双碳”目标之下,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大趋势已经确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新能源车逐步晋升主流产品,市场开始进入“下半场”争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汽车行业也开始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着手,开始向

“双碳”目标之下,新能源车替代燃油车的大趋势已经确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新能源车逐步晋升主流产品,市场开始进入“下半场”争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汽车行业也开始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着手,开始向智能化延伸。汽车的发展路径经历了燃油车,再到现在渗透率不断增强的新能源车,目前正在逐渐向智能车进行转型。

为什么说汽车智能化会是未来的大趋势?智能车产业链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接着看,挖掘基带你好好捋一捋。

1

// 为什么智能车将是新能源车的下半场?

我们从市场需求、政策导向和产业趋势三方面来进行分析。

市场需求

从市场需求层面来说,汽车智能化带来的语音交互、自动驾驶等功能,的确可以有效解决用户的痛点,也因此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发力的重心。

过去大多数人对智能车的理解,大致就是一辆车配上了计算机,只不过计算机的屏幕可能要大一些,可实现的功能会多一些。但未来智能车真正的发展方向是,整辆车将成为智能化的载体。也就是说,汽车本身就是一台具备高算力的计算机,而它正好具备驾驶的功能而已。智能汽车将融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十四五”重点布局的新基建重点技术,有效提升汽车的附加价值,增强用户的体验,实现相互促进、共振向上。

同时,由于新能源车具备可以快速响应指令的优势,电源的配置可以有效支撑高算力,无论从能源驱动的性能,从操控的便捷度,还是从反应的效率来看,新能源车都是智能化最好的载体。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带来全球市场的巨大容量,也给予了汽车智能化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政策导向

从政策层面来说,智能化是未来汽车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去年11月发布的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明确了新能源车要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此外,《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规划,提出“到 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和关键技术,并建立完善自主研发和生产体系,完成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政策的支持力度十分明显。

国家大力扶持智能车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逻辑,因为智能车是我国实现国产替代和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我们知道,传统燃油车必备的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但是,由于欧美和日本具备先发优势,经过上百年的积淀,掌握了三大件的核心技术壁垒,国产车想要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度很大。

而新能源车却打破了这一困境。对新能源车来说,发动机和变速箱不再是核心。新能源车需要的是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由第三方提供,车企不需要在先进制造方面打磨,更侧重近用户需求方面,努力提供新颖的智能化操作体验,硬件壁垒弱化。

一方面,相较于先进制造业,我国在ICT产业(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软件等)具备明显更强的比较优势,为智能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的土壤;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在内的新能源车核心零部件领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助力国产品牌打造走向国际的新优势。

(来源:中信证券)

产业趋势

从产业趋势层面来说,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传统的车企,造车新势力、互联网科技企业、房地产企业都纷纷下场布局新能源汽车以及自动驾驶领域。

(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一方面正是因为智能车的造车门槛并不算很高,可以类比智能手机,核心零件都可以外部化,关键点在不断打磨和迭代更为先进和新颖的终端应用功能和场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电动智能车空间巨大,相关企业看好电动智能车的未来。特斯拉市值超6万亿元约等于3个丰田,国产造车新势力的市值也都在2-3千亿元级,这反映出资本市场和产业对电动智能方向的参与热情极高,也侧面印证智能车的确大有可为。

汽车行业盈利模式的改变也在推动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前进。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制造业模式,主要客户群体是新购车人群,净利润=销量*单车净利;而以新造车势力和互联网科技巨头为代表的新进入者,将客户群体变为了整个乘用车的保有量市场以及新车市场,通过对乘用车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包括新车销售、软件以及各种配套服务等产品或者服务来盈利,而智能化将成为新盈利模式落地的前提,也是最主要载体。

(来源:国泰君安,以上仅作为示例引用,不作为个股推荐)

2

// 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作为新能源车的下半场,智能车是可能是未来的星辰大海,带动的产业链新增机会众多。

重点介绍几个关注度比较高的:

智能驾驶系统

智能驾驶系统可以大致分为感知、决策、控制三部分。感知层的作用就是让系统“了解”路况,知道旁边有什么、方向是什么,因此需要用到传感器,比如说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视觉传感器,以及速度和加速度传感器等。

相较于其他传感器,摄像头障碍识别能力强,在自动驾驶中必不可少。随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的摄像头个数会有所增加,类似于大目前在智能手机上展现出的趋势。而且,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摄像头需要在车辆高速运动中捕捉清晰物体影像,因此普遍规格更高、单价更高。因此,未来车载摄像头有望迎来量价提升。

目前单车搭载摄像头的数量约在3颗左右,国金证券预测到2025年单车搭载摄像头数量可达8颗,车载摄像头模组市场规模超1600亿元,车载镜头市场规模超330亿元,CAGR超37%。而且光学镜头本身就是一个高壁垒行业,车规级产品壁垒更高,行业格局相对较好,又具备良好的成长性,可能是投资逻辑较为流畅的环节。(来源:国金证券)

智能座舱

说到汽车座舱的发展历程,大家一定不陌生。先是2000年前的机械时代,汽车座舱是单一的机械仪表+物理操作按键,集成度低;从2000-2015是电子时代,开始有少数液晶仪表和小屏幕,仍然是物理按键为主,智能化程度较低。2015年起至今进入初阶智能时代,涉及的主流产品包括中控台、仪表盘、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和后排液晶显示,通过多屏融合实现人机交互。

从量的角度来看,我国汽车前装市场除中控屏的渗透率较高达到83.1%外,其余智能座舱产品的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2019年全液晶仪表的前装渗透率为11.94%,流媒体后视镜、抬头显示、后排液晶显示的渗透率不足5%,智能座舱行业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红塔证券预测,到2025年,国内智能座舱前装市场空间可达946.40亿元,2020年起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目前来看,智能座舱产品的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市场上传统国际厂商仍占主导,但国内厂商通过技术进步国产替代机会,市占率有望逐渐提升。

其中,HUD正在由高端向低端车渗透,有望实现飞速发展。抬头显示器(Head Up Display)是一种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影像和信息投射到玻璃上的装置,分为风挡玻璃型(Windshield,W型)、组合显示型(Combined,C型)和直接将真实路况与虚拟信息融合的AR-HUD。AR-HUD更贴合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新的技术风口。

目前,HUD的整体渗透率较低,根据汽车之家所有车型的计算,当前搭载HUD的车型约占全部车型的10%。分价格来看,20万以上车型HUD的搭载率为33%,低端车型几乎没有搭载。未来预计技术和成本对HUD搭载的限制将越来越小,HUD整体搭载率有望以较快速度上升。佐思汽研预测,中国HUD市场2025年将达138亿元,相较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60%。

(来源:民生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红塔证券,以上不构成个股推荐)

3

// 看好智能车前景如何投资?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挖掘基认为汽车智能化方向可以重点关注汽车电子,主要包括摄像头、连接器、AR-HUD、车载显示、汽车PCB、座舱SoC等细分领域。国盛证券表示,明年的智能车将有6大看点,挖掘基给大家总结一下:

1)缺芯边际改善带来汽车产销量与利润空间的回升,智能车零配件进入双因素景气加速

2)高级别智能座舱渗透率逼近20%,智能座舱进入深化临界点

3)屏幕是车内座舱体验最主要的载体,智能座舱多屏化、大屏化成为趋势

4)人工智能技术深化,智能座舱逐步从被动智能向主动智能演进

5)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景气度加速,2022年将成L2+级集中放量关键节点

6)L3+级别新款智车即将粉墨登场,ADAS能力前沿有望再上探

至于L2和L3是个啥?L0-L5分别对应自动驾驶的5个级别。L0等于毫无智能化,完全人工驾驶;L5等于完全不需要驾驶员,由车辆完成所有驾驶操作,详见下图。

(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明年我们将迎来L2+级别智能车的放量,部分L3+级别的新款车型也将落地,2022有望迎来我国智能车爆发的元年,带来行业整体层面较大的投资机会。

但是,由于智能汽车产业链涉及细分领域和企业众多,研究壁垒较高自不必说,而且未来个股分化表现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使得个股投资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智能汽车产业链这类涉及“硬科技”和创新的成长板块,挖掘基向来是建议大家可以通过ETF的方式去投资,在把握行业长期成长趋势的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可能是相对更优的选择。

今天先说到这,祝大家投资理财顺利~


打赏

相关阅读:

智能车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用一束激光“照亮”智能制造
阅读下文 >> 医达健康二度冲刺港交所 手术机器人业务道阻且长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自动转载信息、企业用户或网友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第一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对于资讯内容及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qqweld.com/news/show-1085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全球焊接网 或原稿来源。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旗下平台:货源网

  • 旗下平台:玩具网

2018-2023 QQWE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焊接网版权所有 丨 冀ICP备2024057666号-1
访问和使用全球焊接网,即表明您已完全接受和服从我们的用户协议。